水霉病通常是指我们常说的“长毛”,其实是养殖品种感染了真菌以后,水体中的悬浮物(浮游植物,泥沙等)吸附在真菌表面而形成的类似毛状物。主要发生在春、冬两季,尤以2月至4月为甚,最适繁殖温度在13~18℃。感染品种广泛,几乎所有的养殖品种(鱼、虾、蟹、龟鳖等)都会受到感染。
发病因素和特点
1、养殖动物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受到机械损伤。由于捕捞和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鱼体受到挤压、鳞片脱落而形成的外伤,创伤面易感染真菌,因此诱发生病的特点是发病灶面小,但很深,发病后症状明显,死亡量大。在虾蟹类主要表现在甲壳表面形成溃疡性创面,成点状,但死亡量不大,传染性不高,但影响其生长和脱壳。
2.寄生虫叮咬后形成的外伤,此类主要是锚头鳋叮咬后形成的体表红点状的伤口而感染的真菌,因此诱发生病的病灶很小,成点状,如水体悬浮物量大,就像在体表开的小花,“毛”长,但对鱼损伤不大,如果能坚持到5月初,一般不会形成死亡,也不会对鱼类生长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创面很多,而且集中在一起,形成大的创面,这也会导致一定的死亡。
3.水质差或鱼本身体质差或经常拉网而不消毒的,使鱼体表黏液大量脱落,鱼体表粗糙,使鱼失去体表的保护而感染的真菌,这类群体一般不易诊断,病鱼体表不会形成“毛”状物,主要表现在体表发亮、发青、发黑,表面很粗糙,大量的鱼浮在水面,头朝上,类似缺氧浮头。这种情况很不好治,而且死亡量很大,面很广。
预防方法
1、养殖品种捕捞和运输以后,在下池之前用高锰酸钾10ppm浸泡20到30分钟或2%-4%食盐水浸泡5-10分钟,然后带水下池,第二天或第三天后10%聚维铜碘500ml每亩.米全池泼洒。
2.预防寄生虫而引起的水霉病,首先要在进入冬季前将寄生虫杀清,然后要彻底消毒,在水霉病发生前,把伤口修复好。
3.防止脱黏引起的水霉病,首先要培养水质,提高鱼类的体质和养殖环境,尽量少拉网,或在拉网前使用维生素500克每亩全池泼洒,防止应激而脱黏。或进入冬季前下一次生物肥,用量视水质情况而定。
治疗方法
1、水霉灵200克每亩.米全池泼洒。
2、五倍子碾成末2-4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3、250克大蒜素加250克二氧化氯混合后每亩.米全池泼洒。
4、水杨酸按说明使用。
5、800mg/L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1:1)全池泼洒。
切记:孔雀石绿对水霉病虽有效,但因其潜在的致癌性已被国家列为禁用药,严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