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近日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全面发展新局面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激活“人钱地”、乡村“聚人气”“聚财气”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
“乡村振兴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让人才、管理、资本等先进要素流向农村、留在农村,让农村聚人气、聚财气。”四川省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秀彬说,长期以来,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村“失血”“贫血”,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抓住“人、地、钱”等关键环节,盘活农村资源要素,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聚人气”:打通人才流向乡村、留在乡村的通道
“在有条件的县(市、区)政协设立新乡贤界别。”杨秀彬说,四川将研究引导和支持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新乡贤返乡的扶持政策,正确引导和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气的兴旺。近年来,四川建立健全人才流向乡村的机制,通过对岗位和编制进行适度分离管理,鼓励和引导教育、卫生、农技畜牧等人才下沉到基层工作。截至2017年末,超过10万人下沉到基层一线,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得到了优质的教育,基层百姓就近得到了优质的医疗,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就业技能,有力推动了农村的繁荣发展。
《意见》提出,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建立急需紧缺人才援助机制,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推行省属公办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单独划线录取藏区彝区学生制度,优先招生、优先选择专业、优先推荐就业,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
“我们要打通人才流向乡村、留在乡村的通道。”杨秀彬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将在人才方面支持各类人才流向乡村创业就业,引导教育、卫生、农业、文化等行业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向基层流动,组织专家到乡村开展智力服务,努力建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工商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人才、从事乡村建设和管理的人才流向农村,解决乡村“聚人气”的问题。
“聚财气”:构建资本流向乡村的机制
前几年,从凉山农校毕业的方文勇看中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的气候优势,到麻栗镇民主村投资种植新品种草莓,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土地是政府帮忙协调流转来的,道路、灌溉设施也都是政府帮忙修建的。”方文勇说。
“乡村的价值越来越大,很多工商业主愿意去投资,我们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扶持。”杨秀彬说,四川农村越来越有吸引力,具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较好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27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51∶1,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750万下降到2017年年底的171万,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3160个。农村投资价值增加,对外来资本越来越有吸引力。
“我们要构建资本流向乡村的机制,解决乡村‘聚财气’的问题。”杨秀彬说,四川对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提出要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此外,还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等流向农村,推动农业的开放合作。
对于农民缺乏自有资金、贷款困难的问题,《意见》提出推动构建省、市、县三级的农业政策性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信贷担保、再担保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撬动金融资本到农村去,让农村金融回归本源。
“用好地”: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
《意见》提出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同时,《意见》着力解决一边是农村有的土地长期闲置、另一边是城市有的人想用土地而不得的矛盾,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
“‘三权分置’可以鼓励城市人下乡,租用农民闲置的宅基地,跟农民一起经营,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杨秀彬说,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民财产性收入为导向,四川将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性房屋试点,深化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杨秀彬特别强调,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意见》提出了很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这些政策将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激发要素向农村流动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杨秀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