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农村科技发展的建议》(第43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制定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坚持谋字当先,强化国省科技创新政策配套落实,主动作为、靠前发力,聚焦国省农业科技工作部署,围绕猕猴挑、土鸡等产业专班,制定广元科技工作“五大行动”“十件实事”“N项重点”,先后出台《广元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规划》,推动出台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决定,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和科技助力“两稳一保”八条措施,形成以决定为统领、规划为支撑、政策为保障的广元科技创新“四梁八柱”,明确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思路、重点任务,并对农业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创建、成果转移转化、财政金融支持等提出具体要求。
二、关于“整合壮大农村科技力量”的建议
(一)持续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我市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结合主导产业需求,推荐科技特派员139名,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7个,选派“三区”人才科技人员89名,实现“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的要求,确保每个乡镇一名科技特派员,为县域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推动一批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先行村、星创天地等创新平台载体。
(二)不断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配合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全市招募特聘农技员58名,选派567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农业科技服务队150个,组建“首席专家+骨干成员+科技示范主体”技术创新服务团队28个,配备主导产业技术推广员182人,培育乡镇“剪刀干部”316人,村技术指导员1384人,主体(农户)技术明白人11736人。重点围绕粮食生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下沉包县包乡开展科技服务。同时,积极对接省“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服务团来我市指导大豆、油菜、蔬菜、猕猴桃、中蜂等产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用好用活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依托中国农技推广、四川科技兴村在线、云上智农等信息平台,通过“点对点”“分级诊疗”等方式链接专家与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决策咨询、成果转化、供销对接等服务,推动科技兴村在线平台走向广大群众,提高科技服务便捷性、时效性、全面性。
三、关于“大力开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建议
(一)扎实开展农业科普宣传活动。一是探索“123”科普工作新模式,实行“一建、两重点、三直达”,围绕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大科普格局的总体目标,针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和现代科普服务体系建设两项重点,推动科普直达基层。以科普活动和科普基地为抓手,充分发挥科技驿站的展览展示作用,推动科普进农村。二是持续举办“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开展“科技微讲堂”等技术培训,大力宣传推广农业种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和农机装备应用、农业防灾减灾、科学施肥、绿色防控等农业科技知识。2023年全市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宣传活动480场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6万余份、宣传挂图3300余份。三是围绕产业科技创新堵点难点,推动科普进企业、进园区、进基地,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惠达·科技服务直通车”科普服务活动,创新推出高企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35名高企特派员通过“点对点”、“一对多”等形式,推动科技政策、政企信息、科研项目、技术成果直达创新主体,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持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一是强化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广校主阵地作用,注重吸纳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参与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用好科技、教育资源,推动农民综合素质素养和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生产主体及涉农经营服务主体专业人员纳入师资队伍。2023年1人获评全国100名优秀农民教育培训教师,2人获评四川省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先锋,2家主体被新认定为四川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粮油类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创新培育方式。聚焦生产一线,探索送教下乡、进村办班、田间教学等农民接受度高的培训方式,坚持分产业组织参训学员、分专业开展培训服务,推广分段化、专业化、模块化、小班制培育模式。三是分层分类培育。坚持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民素质素养协同提升,开展全产业链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全年培育高素质农民2684人,累计达到3.2万人次。在剑阁、利州、昭化等县区以行政村为单位,面向小农户开展素质素养提升试点培训,培训人数322人。在苍溪、剑阁开设高素质青年农民和高素质女农民专班,培育人数138人,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期望您一如既往地监督、支持我们的工作,如有其它意见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19日
(联系人:陈波,联系电话:0839-326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