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远方的山水》作者陈崎嵘谈创作始末

日期: 2024-06-25 来源: 广元新闻网 分享:
【字体: 打印

【作者简介】

陈崎嵘,1955年9月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出版有《中国历代人才诗选》《诗意的学习》《江南北国诗痕》《航民:一个共富的村庄》等,并有诗文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等报刊。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彪 文/图

6月14日,报告文学《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以下简称《远方的山水》)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市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四川省作家协会、广元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邀请近20位业内名家全程参与。研讨主题为: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此前,由陈崎嵘创作的《远方的山水》于5月31日在广元举行了新书发布。该书共九章32.6万字,全景式反映了近30年浙江、广元两地历经浙广对口帮扶、“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对口援建、东西部扶贫协作、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四个阶段”,携手实现资源互用、产业互补,最终迈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

夏至时节,《远方的山水》受到广大读者热捧,陈崎嵘感慨道:“是时代和生活教育了我,广元人民感恩奋进的精神感染了我,我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由感染到感动的过程。感谢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生活,这部作品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与配合,它是集体创作的产物!”

一个偶然

众人“首肯”欣然允诺

6月12日,文学评论家张陵在《文艺报》二版头条刊发《〈远方的山水〉:“苍溪之水终于澎湃成大江大河”》一文,对《远方的山水》作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介绍和点评。

在张陵看来,《远方的山水》题目诗意,内容坚实,主题鲜明。作品抓住乡情的佳话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展开描写,大大增加了故事的感人之处,强化了主题的深刻性。细细品读,“乡情的佳话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跃然纸上。

早在1993年,苍溪县主要领导干部为推动本地区脱贫致富,不远千里前往浙江省,找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苍溪籍)求助,表达与浙江“攀高亲”“结对子”意愿。李泽民热情接待,并促成杭州娃哈哈、杭州中药二厂对苍溪予以帮助,由此揭开了东部帮扶西部的序幕。

1996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对全国扶贫工作作出部署。从此,东西部地区对口帮扶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浙江与广元千里牵手,并在对口帮扶、对口援建、东西部扶贫协作、东西部协作中不断谱写出山海情深的时代故事。

“创作《远方的山水》,完全出于偶然的一次老友聚会。”陈崎嵘回忆,2022年初冬,正在广元地区挂职的周展,非常兴奋地向友人们介绍了他在川北的工作和生活。席间,一老友撺掇他抓住这个题材,一时获得众人“首肯”。鉴于题材的独特性和社会价值,他欣然允诺。

从酝酿写作思路到考察采访,再到成稿修改,直至新书出版……一年半时间里,陈崎嵘不仅“身入”,更是“心入”“情入”。

“机场出口与高速公路无缝对接,通向四面八方。一座被山拥抱、为水环绕、具备深厚历史底蕴和现代生机活力的秀美城市,宛若一卷独特的画徐徐展开……”2023年3月,第一次踏上广元的土地,陈崎嵘对眼前的景象感到惊叹。

这里,真的曾经是深度贫困地区吗?为什么某些地方、某些景象竟与我的故乡浙江有些类似呢?陈崎嵘带着诸多疑惑,凭借采访这一特殊的“月光宝盒”,试着穿越到最早的时空语境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广元地区,潜心找寻答案。

一段经历

考察采访穿行“春天”里

在2023年的春天里,陈崎嵘跑遍广元四县三区,接触走访广元干部百姓,到浙江有关单位,寻找当事人和参与者,共采访251人、走访点位50余个,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并翻阅上百万字的档案资料、地方志、回忆录。

“陈主席没有将自己看作作家和领导,而是入乡随俗和我们打成了一片。”朝天区委宣传部干部马兴成介绍,在考察采访的一个星期里,他们上曾家、看羊木、赴文安,陈崎嵘衣着朴素,低调谦和,工作较真,见多识广,相处起来很愉快。

不只是马兴成,带着陈崎嵘考察采访的其他广元干部群众,也被其低调谦和、工作较真等美好品质所感动。

挂职剑阁县政府办副主任的杭州干部潘汉军举例,初春的一个周末,因单位食堂没有供应晚餐,他便约陈崎嵘到在剑阁县支教、支医的陈杰、陈丽芬处蹭饭吃。但去的路上,因临时停电无法做饭,便想着在街头小店吃一点。正在他们寻觅小店时,电又来了。“原本6点半就可以吃的晚饭,却被一来二去的折腾,直到7点多才吃上。当时,我心里还有些忐忑,陈主席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充分理解,这才让我释然。”潘汉军说道。

“他认真听我讲了七佛贡茶的历史由来,当听到这里还有13000余株古茶树时,就提出一定要亲眼看看。说只有亲眼看了,才能写得好。”青川县七佛乡七佛村群众罗嘉发告诉记者,陈崎嵘为了能够看到他心心念念的古茶树,69岁的他硬是穿山越岭,走了好几个小时的山路。

经过漫山遍野的寻找,陈崎嵘笔下的古茶树变得形象具体起来:“他们散落在山坡和峭岩上,高七八米,大小不一,横须虬枝,古朴苍劲,叶片稀少……”

一种情愫

深思熟虑“十论”东西部协作

陈崎嵘曾在浙江省西部地区当过县委书记,参与过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实践,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切身的体悟,也对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成书时,陈崎嵘专门写下《思考及感谢——权作后记》,致谢广元市委宣传部等市级部门、广元各县区为采访创作提供的极好环境与条件。“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他其实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没有这个时代,没有人民群众的创造,没有浙江、广元这三十年的合作,我这本书是写不出来的。”

“采访是一种挖掘和发现,创作是一种梳理和升华。”在陈崎嵘看来,其间自然少不了理性思考:浙江广元东西部协作的由来、意义、价值、地位、作用、成就、效应、经验、不足、前景、未来。

基于此,陈崎嵘在采访中与广元市县区领导和浙江有关方面人士,进行深入交流和反复探讨,并从“对全国东西部协作这项事业的普遍价值与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东西部协作始于30年前,广元是东西部协作模式的发源地和先行者”“一个地区的脱贫、致富、发展,乃至实现现代化,主要依靠当地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等方面,形成了“东西部协作十论”。陈崎嵘直言,这是他在考察、学习、采访、创作中形成的真实看法,是作家社会责任感驱使他写下的文字。

读了陈崎嵘写的“东西部协作十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认为,这是作者对中国特色区域合作实践的整体思考,也是对本书主题表达的凝聚和提升。

因为一个承诺,陈崎嵘走进广元,与广元有了某种交集,并催生出一种特别的情愫。

正是这份源自心底的情愫,促使陈崎嵘在《远方的山水》封底写上这样的话:“如果站在故乡浙江看广元、看曾家山,广元和曾家山是远方的山水;而此刻站在广元曾家山上望浙江,浙江则成为远方的山水。其实,浙江也好,广元也罢,都是祖国的山水,都是人类的家园。”

【精彩点评】

《远方的山水》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让我们充分地领会到“何以中国”,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非常厚重的文学样本。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

《远方的山水》讲述的是浙江和广元的东西协作,两地互为远方的山水。这种协作和眺望,不是单向的流动,而是资源、理念、人心的双向流动。

——《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

《远方的山水》讲述了苍溪之嘉陵江水终成磅礴之势汇入大海的故事,以纪实文学的方式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30多年来,两地结下了兄弟加同志一样的友谊。

——挂职苍溪县委常委、副县长杭州干部刘俊峰

《远方的山水》中的白堃元等人物让我记忆犹新。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不仅能看浙江帮扶广元取得的实实在在成效,还能感受到奔腾向前的浓浓时代气息。

——广元基层作家向仕新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