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国南北的交通要道——蜀道,因路途险峻,风光旖旎,受到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眷顾,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古蜀道留下的艺术珍品也受到不少当代学者关注,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馆员、蜀道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陶喻之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此前,陶喻之就发表出版过《历代栈道图考述》《流动的金石:多维的蜀道摩崖》等作品,阐述蜀道艺术价值。
7月8日,在蜀道研究成果发布暨专家学者蜀道行活动上,陶喻之分享了蜀道的艺术故事。在他心目中,古蜀道就是一条书画之路。
从唐至明清,各时代都有精品
在陶喻之看来,最晚在唐代,关于蜀道的山水画就开始兴起。“唐朝国力鼎盛,蜀道交通畅达,很多画家不仅走过蜀道,还创作了大量关于蜀道的绘画。
陶喻之首先介绍的是田园诗歌和山水绘画的领袖人物王维。王维一生不仅写过关于蜀道的诗歌,更创作过很多关于蜀道的绘画。“北宋宫廷收藏的《宣和画谱》,就收录了王维近20幅关于蜀道的绘画,有蜀道图,有栈阁图,有剑阁图。”
关于唐朝的蜀道绘画,陶喻之认为,《明皇幸蜀图》尤值一提。该作品作者相传为有“小李将军”之称的李昭道,表现了唐玄宗(民间称唐明皇)因安史之乱,从长安逃往蜀地,沿途所经的山川形胜。“这幅绘画内容写实,是唐朝版的重大历史题材绘画。”
而到了宋代,画过蜀道题材的名家更多。陶喻之举例,如北宋的李成、范宽、郭熙,南宋的李唐、刘松年等人。北宋的郭熙、李成,因生活在现在的陕西,他们穿越秦岭,在蜀道沿线采风。诗人、画家文同,还在诗歌里多次提到秦岭沿线的蜀道山川。而在南宋时期,由于宋金对峙,蜀道阻塞,南宋的宫廷画家无法到蜀道沿线采风,“他们只能根据传世的蜀道绘画精品进行临摹,但表现力还是相当出色。”
元代,关于蜀道的绘画依然层出不穷。陶喻之介绍,大书画家赵孟頫,曾根据李白诗歌《蜀道难》,画过大尺幅的诗意画;“元四家”中的王蒙,画过《剑阁图》。“特别是王蒙,他笔下的蜀道景观风格影响了后世画家,他们在题款上都提到学的是黄鹤山樵(王蒙的号)。”
而从数量上看蜀道绘画,陶喻之认为,明清时期画家最多。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南北交往兴盛,有很多画家涉猎蜀道题材,尤其是被誉为“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几乎都画过关于蜀道题材。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属仇英创作的《剑阁图》,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反映蜀道山川行旅内容。“该画作尺幅高大,画面山峦叠嶂,栈道凌空,地积残雪,天险地绝,行旅小心翼翼蹒跚而行,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可谓一幅传世佳品。”
而在不胜枚举的明清蜀道山水画家中,陶喻之特别推崇画家顾符稹。顾符稹出生在扬州,受雇于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专门为之画蜀道风景。顾符稹绘制的蜀道山川,虽然作品尺幅不大,但描绘技法高超,“尤其是他画的栈道,蜿蜒盘旋,层层叠叠,云霭缭绕,让人观后如同身临其境。”
蜀道绘画,总体偏于写实
既然历朝历代关于蜀道的绘画层出不穷,那么这些作品整体呈现出什么风格?
陶喻之总结,从技法上来看,总体偏于写实。“作品多为反映蜀道山川、蜀道行旅的题材,工笔写实居多,也有兼工带写的,单纯写意较少。”
因何呈现上述风格特点?陶喻之认为,蜀道首先是交通载体,内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形式,“例如画家要表现栈道走向,理应把大致结构表现出来。假如太写意,赏画者可能不得要领。”
至近现代,很多画家依然亲赴蜀道山川,汲取创作灵感。陶喻之介绍,这时期,如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林散之,翻越秦岭、大巴山,通过秦蜀古道畅游川陕,记录了古蜀道最后的辉煌。再比如,岭南画派的高剑父、关良、关山月等画家,也在不同时期画过蜀道风景。
陶喻之表示,蜀中画家画蜀道也是近现代蜀道绘画一大看点。如著名画家张光宾,他是四川达州人,大半生生活在台湾。“他曾用焦墨画过李白《蜀道难》的诗意图,借此表达对故乡山川的怀念。”
而在陶喻之看来,赋予蜀道时代特征的绘画集中出现在当代,尤其是上世纪我国建设宝成铁路时期,画家们集中创作的一批画作。以“长安画派”的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等为代表。他们深入建设工地一线采风,创作了一批表现“钢铁蜀道”的绘画作品。
蜀道摩崖石刻,书法风格各异
千百年来,古人在蜀道崖壁上书丹刻石,或颂扬开山修路,或赞叹自然风物,或抒怀咏志,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成为研究蜀道书法的珍贵历史资料。
陶喻之介绍,从书写年代来看,蜀道摩崖石刻以汉魏时期创作居多;从书法表现形式来看,多为隶书风格,北魏的时候出现楷书;从石刻内容来看,多为记事、记功,反映蜀道建设。他以《鄐君开通褒斜道》为例,“这件东汉的摩崖石刻,详细记载了当年修路用了多少人,用了多少原材料等工程信息。”
除了历史信息丰富的《鄐君开通褒斜道》,书法精绝的《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也是古蜀道上的名刻,被并称为“汉三颂”。陶喻之介绍,纵然“汉三颂”都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但其书法风格各异,呈现出不同特点。“分而论之,就是《石门颂》飘逸潇洒,《郙阁颂》朴茂古拙,《西狭颂》严整秀丽。”
陶喻之分析,“汉三颂”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与书写时的环境有关。以《石门颂》为例,该摩崖石刻体量巨大,“书者就着摩崖写成,摩崖上有石花,有缝隙,高低不平,书者要因地制宜、适时避让。因此,这幅摩崖书法风格放纵开张,奇趣逸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