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王生伟】蒸年馍

【王生伟】蒸年馍

日期: 2024-01-25 浏览量:561 来源: 广元新闻网 分享:
【字体: 打印

腊月二十九蒸年馍,是老家乡下的传统。因为第二天就是除夕,就是过年了,必须在这天把过年的馍提前蒸好。

年馍大致分四种。一种叫“靠实子”,纯用雪白的麦面蒸做,其实质就是馒头,因为敦实顶事,吃了耐饿,因此得名。出笼的“靠实子”四散绽开,因此又叫“别馍馍”;一种是肉包子,把剁碎的肉、菜、豆腐颗粒以及食盐、葱花等调料搅拌融合为馅,蒸出来芳香四溢,流油爽口;一种是糖包子,把白糖或黄糖和炒得半熟并碾碎的花生瓣放进面皮里,包子上部同肉包一样要捏出顶端旋涡四周竖纹散列的褶花;还有一种是小豆包,先把半盆小豆煮得烂软如泥,再撒几粒糖精融化其中,接着把小豆团成一个个圆球状,最后用切好的面皮包裹团成一个更大的圆包。

蒸年馍与平常蒸馍有所不同。一是数量大,二是要点花。乡下过年,要过了正月十五才算过完,所以要蒸够每天早晨要与鸡蛋醪糟或汤圆一起吃的年馍,走亲戚时也可能送一些年馍作为礼物。正月初五之后一边过年一边干些农活,各种年馍就成了“打幺台”(一种劳动间歇简单的饮食)最适宜食物。有了这些考量,各家根据家庭人口多少,往往蒸一次年馍,少则四五斤面,多的10斤以上,更有甚者达到20斤。从早到晚,母亲带着稍大的女儿以及邻居中的好姐妹巧媳妇给自己打帮手。大家系着围裙,戴着袖套,不是围着案板就是围着灶头,剁馅包馅,捏花塑形。一会儿去灶膛攒火,一会儿搬笼(笼床,即蒸笼)取馍,手脚不闲,站多半天,蒸完一笼又一笼。厨房里始终烟雾缭绕,弥漫着面粉特有的让人亲近的气味和沁人心脾、冲击味蕾的肉香油香。每出一笼年馍,无论“靠实子”、肉包糖包还是小豆包,我们小孩子都伸长了脖子,望着笼床,馋涎欲滴。母亲是最懂也最疼自己孩子的,每出一笼年馍,迅速拣出一个,不停地在手上颠起来,还一边“嘘嘘”地用口吹凉。年馍温度降得差不多了,再放进孩子手中,说,快拿去吃。孩子心花怒放、喜笑颜开,急不可耐地大快朵颐,吃得脸放红光,嘴角流油,尽情享受这人间至味。这一天的年馍好像格外的香。孩子们几乎是出一笼吃一个,不管是靠实子、肉包糖包还是小豆包,虽然已经吃得有些撑了,却又抗拒不了诱惑,忍不住又吃一个,最后都是肚皮圆鼓鼓,不断地打嗝。腊月二十九蒸年馍,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有欢乐还有饱胀的记忆,这记忆回想起来有些可笑却又是那么温馨难忘。

点花,就是趁着刚刚出笼温度还高时给年馍点上花朵红彩。点花常用的是一种俗称膏子的食用染料,不兑水时为红色粉末。点花前,将膏子粉末倒进碗里,再倒进白酒,用筷子搅动几圈,膏子全部溶解,红艳艳的,像极了红墨水。点花时,用一种叫做茼麻果的干枯却保持了完整圆台形的干花标本,蘸一下膏子水(酒),点几朵茼麻花。因为肉包子和糖包子花纹褶皱相同,为了便于区分,两种包子点花的数量要有差别。同种年馍点花可多可少,年馍顶部中心必点,然后围着中心下部四周间隔着点上一圈。顿时,年馍如锦上添花,花色红艳,美观惹眼,喜气浓烈,年的气氛扑面而来。

乡下人淳朴、善良、热情,崇尚济困扶危、互帮互助。遇有特别贫穷的家庭或孤寡老人或残疾人家,要么亲自上门,既出面粉馅子,还出劳力技术,帮人代劳蒸馍;要么把自家蒸好的年馍各样捡上几个,送上门来。那种场景,传承美德、传递爱心,感人至深,多少年后还令人历历不忘。

蒸年馍的笼床有四五层,要一层一层地揭盖子。揭开后首先点花,点花后待略微降温,大家七手八脚,撕掉粘在年馍下的隔垫竹叶,把年馍一个个放进簸箕、筛子、淘菜篼、筲箕以及案板空处。待完全冷却后再一个一个装进酒缸。那些蒸了10多斤面粉的年馍,能装满一个半人深的大缸,几斤面粉蒸出的年馍要装一两个直径一尺的小缸。那时农村基本没有通电,更没有电冰箱,把年馍贮存在土陶酒缸里,再置于阴凉干燥处,半个月内不会发霉变质变味。

童年过年时,天天玩耍,还能穿新衣、放鞭炮,可以好好享受平日里难得吃到的喷香猪肉,还可以天天吃到气(方言,指用水蒸气加热)出来如刚出笼时疏松可口或烤得表皮焦黄别有风味的热年馍。甚至年过完了,还能吃到外形美观、花色艳丽、口感如前的年馍,让人情不自禁对那刚刚过去的温馨温暖、欢乐祥和的年味回味不已,并由此憧憬着年年都过一个丰收喜悦的幸福年。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