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早稻育秧的好时节,位于利州区宝轮镇赤化村的广元市秧苗繁育中心启用了自动化播种流水线及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将育秧工作从农田“搬到”工厂,改变了农户靠天吃饭的传统春耕和春管方式,让科技赋能新农业,助推我市早稻生产。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5月8日,记者走进去年新建成的标准化育秧中心,宽敞明亮的智慧玻璃大棚里,一排排苗床整齐排列,工人们“火力全开”,有条不紊地往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上放置育秧盘,随着机器的哒哒声,相继完成了浇水施肥、病虫防治等工序。秧苗种子在30摄氏度、湿度75%的环境下,经历35天左右便能长至四叶一心,随即就能移栽到田间,沐浴大自然的阳光雨露。
该中心于去年投产,占地30余亩,建设有500㎡的组培中心,1200㎡的智能玻璃大棚以及1280㎡的连栋大棚,棚里配备了自动化喷淋洒水系统、温控系统等,可同时培育2万盘秧苗以上,满足1000余亩的水稻种植需求。该中心配备的流水线自动播种机每小时能播种600盘以上,其播种效率较人工播种提高了10多倍,秧苗浇水、施肥、施药等环节全程自动化、智能化,不但可以节省20%以上的种子用量、90%以上的人工成本,还能减少50%以上的空蔸率,大大缩短整个育秧周期,节省用水量和育秧的占地面积。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以往农户分散育秧,费时又费力,时有烂秧、死苗的情况发生。秧苗繁育中心的建成,让播种实现了从人工到流水线的转变,让催芽实现了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让育秧从大田到温室大棚的转变。“种子的出芽率达98%以上,所有秧苗已进入炼苗期,再过10天就可以用插秧机移栽到田里了。” 广元市农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君介绍道。
“突突突……”利州区宝轮镇赤化村三组的村民赵礼荣驾驶着电动三轮车到了大棚外,来拉一个月前定好的秧苗。“去年买了4盘苗,秧苗成活率高,病虫害少,产量也高,今年直接定了一亩地的苗。” 依托集中育秧新模式,赵礼荣尝到了机械育苗的甜头,像他这样的“回头客”,赤化村还有30余户。
随着春耕季节的到来,农户对秧苗的需求量也增大了,到育秧中心订购或委托育秧的农户也多了起来。“秧苗繁育中心去年刚建成投产,今年就已经成为种粮农户眼中的‘香饽饽’,我们为农户提供秧苗,都是只收取基本的服务成本,农户都很满意。” 广元市农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作物部负责人何彪说。
目前,该中心已接收来自剑阁县、朝天区等地200余户农户共计400余亩田地的购苗需求,预计今年培育的秧苗全部种植后能达产56万余斤、收益80余万元。早稻育秧完成后,该中心还将利用现有设备继续培育花卉苗木、食用菌类、瓜果蔬菜苗等,大大提升育秧的大棚使用率,助推我市粮食生产增产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