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欢
利州城染翠绿,嘉陵江水潺潺,碧空万里如洗……行走在广元大地,满眼尽是动人的绿色画卷。
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生态立市,绿色本底全面夯筑,交上了硕果累累的“生态答卷”。
这一年,我市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管控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和城市面源污染,开展“冒黑烟”专项整治,1-11月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98.5%。
这一年,我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快东河、西河等小流域治理,95%以上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7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入选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国省考核断面和水功能区水质优良率100%。
这一年,我市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严格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全市受污染耕地和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广元受邀参加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并交流发言,被纳入首批省级林长制试点市。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生态环保工作高位推进
绿色是新时代发展的靓丽底色,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市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图纸绘到底……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立市作为全市总体发展思路之首,先后出台坚持生态立市的实施意见和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的决定,全市上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党政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市委读书班、市县主题培训班每年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专题研学,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青川县被命名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我市唯一上榜的县(区)。在此之前,我市深化国家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利州区雪峰街道芸香社区案例作为四川省唯一入选全国2021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我市也受邀参加2022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并就低碳城市建设作交流发言。
从一域到全局,广元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绿色本底更加巩固、更加夺目。
以建最干净城市为目标 区域环境质量稳中向优
从黑臭水体整治到各类河(湖)水质提升,从人居环境整治到污染防治攻坚,从生态环境保护到绿色低碳发展……
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和城市面源污染全面管控,集中开展“冒黑烟”专项整治、春节烟花爆竹燃放管控,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全域全时段禁止露天焚烧秸秆。1-11月,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98.5%。
“广元是嘉陵江入川第一城,近年来,我们始终坚定上游意识,统筹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水质优良率保持100%,7个断面水质达Ⅰ类。”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高规格推进东河、西河等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县城污水直排问题基本解决,95%以上的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全市地下水监测评估,成功申报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国、省考核断面和水功能区水质优良率100%。同时,严格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全市受污染耕地和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成尾矿库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及回头看,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安全贮存)率和医疗废物处置率均达100%。
站在全市率先试点推出的城市更新综合整治项目——“金光家园”小区,整齐划一的垃圾分类点、标识清晰的污水管网……一幅幸福民生画卷映入眼帘。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城市更新、园林绿化提升等“七大行动”,大力整治市容环境秩序。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生活垃圾全域治理机制,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市。在全省率先构建“村回收、乡镇转运、县区集中、市处理”废弃农膜集中回收处置体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千村示范工程”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全市70%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被确定为全国2022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
以共抓长江大保护为导向 流域生态屏障持续巩固
青山蕴含美丽,碧水滋养活力,蓝天洋溢幸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蓝天、碧水、净土同样需要奋斗才能获得。
我市厚植绿色生态根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天保、退耕“两大工程”,森林覆盖率达57.63%。强化生态红线管控,对蜀道古柏实行离任交接、接力保护,清理整治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等违法违规项目51个,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废弃矿企涌水治理,完成52家废弃矿企涌水问题治理。”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前期工作,我市探索形成“以堵为主、以管为辅、疏治结合”的广元治理模式,治理成效得到国家长江办肯定。
目前,我市综合整治矿山企业668家,修复治理废弃露天矿山231个,长江流域十公里范围基本实现清零,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个。严格尾矿库分类分级环境监管,完成6座尾矿库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基本消除尾矿库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隐患。
同时,全面整顿小水电站,累计清理整改小水电80座,经评估,保留类4座、整改类67座、退出类9座。目前,67座整改类电站的生态流量下泄等工程整改措施和合法性手续完善等非工程措施全面整改完成,9座退出类水电站已全部退出,小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远程监控实现全覆盖,各河流生态基流保障到位。
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 生态环境问题有效解决
我市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实现整改责任到人、整改任务到岗。坚持重难点问题实行市领导挂联督办,推行“红黄蓝”调度制度,定期调度整改进度,整改情况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考评内容,依法依规调查处理环保督察追责问责线索,确保在规定期限内高质量完成整改任务。
自接受中央、省环保督察以来,全市一大批影响经济发展、群众健康和环境质量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第一轮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341个问题已“清零”。其他问题均按序时进度加快推进整改。
我市连续3年集中开展全市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出台《市领导常态化明查暗访生态环境问题工作规定》,每季度至少对重点行业领域进行生态环境问题明查暗访一次,排查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短板、薄弱环节等,推动问题整改。畅通生态环境问题举报渠道,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建立接待日制度,采取现场接待、视频接待等方式开门接访,确保问题及时整改。
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抓手 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
在广元博能再生能源有限公司,通过干净明亮的玻璃操作间,可以参观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的神奇“旅程”。
“只需启动按钮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将脱水后的垃圾送至焚烧炉的给料斗,堆积成山的垃圾经过干燥、燃烧、冷却等一系列环节,在密密麻麻的管道中实现物尽其用。”公司董事长江承介绍,项目至运行生产以来,总发电量约4.5亿度。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我市不断完善保护发展协同机制,严格实施环境分区管控,科学编制“三线一单”,明确生态红线、环境容量、准入清单,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
修订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51个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做到有责部门全覆盖、职责边界更清晰。创新建立最干净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设立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67项三级指标,将指标落实情况纳入各县区和实际有关部门目标绩效考核,我市入选2021年度中国最干净城市10强榜单。
漫步今日广元,碧树红花相掩映,青山绿水共为邻。
蓝天白云不再是“奢侈品”“限量版”,“天空蓝”俨然成为新常态,常伴我们左右;企业达标排放成了“底线”而非“上线”,我们的母亲河南河正被温柔以待……
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绿色广元,正以动人的姿态,款款而来。
下步安排
生态文明建设的征途还在继续。我市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再出新绩。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典范
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市思路不动摇,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机制,着力夯实生态本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化国家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系统化全域推进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
助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拼字当头、产业为先、环境为要”,出台生态环境系统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生态环境要素保障五条措施,不断优化环保审批服务,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以更有力的举措和服务稳住经济大盘,助力项目落地产业发展,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持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积极巩固中国最干净城市建设成果,加快实施“补短板”工程,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PM平均浓度常年保持在25微克/立方米以内,主要河流水质优良率100%,让干净成为广元最鲜明的特征。
筑牢夯实绿色生态屏障
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嘉陵江流域生态走廊和秦巴山区生态屏障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强化嘉陵江流域上下游协同保护,防范输入型污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