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汉宁】把历史作为解读地理标志的内蕴

日期: 2022-12-26 浏览量:1656 来源: 广元新闻网 分享:
【字体: 打印

认识蜀道,是千年前的一首诗篇;重新认识蜀道,是摆放于案前的这本《蜀道天下》。

蜀道是一个地理标志,蜀道是一个历史名词,蜀道又是一个文学景观。

如果仅仅就路而言,蜀道的历史层积应该是中国道路史上最深厚的“路”之一:从先秦到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直到今天,蜀道都傲娇地横亘在人们眼前,印刻在人们的心田,延伸在人们的脚下。历朝历代,亿万行者,往往只是在蜀道上慢慢地行走,艰难地挪移,他们把蜀道之难,默默地注入血脉,沉淀为代代传承的基因。可以说,在李白之前,人们也曾把蜀道之奇险在文字中演绎,但是,只有李白的《蜀道难》,才真正让华夏民族铭记住了蜀道这条路的奇险壮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地理、历史、文学融于一体,于是,《蜀道难》变成了千古绝唱;于是,李白便有了“谪仙人”、浪漫主义诗人的美誉。可以说,因为我的古代诗歌启蒙时期诵读了《蜀道难》,所以就记住了李白和他的《蜀道难》,从而也就记得了蜀道。而且,李白诗歌中的“蜀道”一直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心田。这一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当我读了《蜀道天下》,我既对历史中的蜀道有了清晰的感念,又对今天的蜀道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对文学的蜀道有了一种温暖的亲情。

《蜀道天下》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即“北栈风云”和“南栈春秋”,两大部分总共四章,从96个节点对蜀道作了生动地叙述。在作者起步的南栈原点(金牛道中点),我们读到了广元、读到了昭化,在北栈读到了秦岭读到了咸阳的那个统一广场,看到了周陵看到了秦宫看到了无字碑看到了择道的尴尬……而在作者行进南栈的途中,我们同样品到了诸葛古镇品到了阳平关品到了龙门阁品到了剑门关,欣赏到了朝天关的苇絮欣赏到了江潭女儿心欣赏到了太极鱼眼欣赏到了戏剧江油关……在洋洋洒洒40万字的《蜀道天下》中,作者一会让我们行走在蜀道的地理空间,一会带着我们遨游在历史的天穹,一会引领我们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喜怒哀乐,潮起潮落,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这种阅读让人丝毫不觉疲惫。

笔者曾对《蜀道天下》的这种“魔力”思索良久,为何《蜀道天下》能有这等效应?后来终于“悟”岀一个结论,那就是作者把历史作为解读地理标志的内蕴,然后以散文的手法来叙述历史地理这一特别的对象。如此,蜀道便在元夫的笔下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有了韵味;如此,蜀道便生动起来,鲜活起来,“历史”起来,“文学”起来;如此,元夫笔下的蜀道已不再是纯地理的复制,当然也不再是单纯的历史拷贝,而是一种充满新意和魅力的复活:它已不同于先秦两汉的蜀道,不同于魏晋南北朝的蜀道,不同于唐宋元明清的蜀道,它是属于元夫的蜀道!换言之,这是脱胎于历史的具有元夫标记的蜀道!

由此联想到景观美学这一个术语,这是文学地理学当下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地理景观既是联系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文学、文学与地理之间的主要基因,而“文气”与地域之气的关联沟通,正是由文学对不同地理景观的描写所构成的独特文辞意境表现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运用“景观”的概念,并非简单地借用文化地理学的概念,而是从文学地理学的建构角度作出的探讨。美国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重视从景观的“观看的方式”入手分析,把“景观”视为文化的记忆库,它随时间消逝而不断被改写、重写,并注重从空间传播角度来分析“景观”,强调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对“景观”意义的改写,揭示多种景观的文化象征意义。元夫的《蜀道天下》就是这种“文化的记忆库”。


【作者简介】夏汉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