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文物 鲜活历史本来面目

日期: 2022-11-18 浏览量:1820 来源: 广元新闻网 分享:
【字体: 打印

在11月11日举行的首届大蜀道文化论坛上,专家学者就蜀道上发掘出土的木牍、四孔大玉刀等文物作了阐释,考古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者、书法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物价值,一个个新颖观点擦亮文物宝藏,认为这些文物的独特性、多元性与复杂性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进程中最生动的例证之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飞主讲的《金牛道与川北石窟兴衰》报告中,认为勤劳智慧的蜀人建造了皇泽寺、千佛崖,是蜀道从早期阴平道转向金牛道的历史见证。川北石窟更是展示了古蜀人精神世界的追求,记录了古时人类社会的活动。

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青川县郝家坪发掘清理秦移民墓葬群时,于M50出土了写于木牍上的战国晚期秦国法律文献《为田律》。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在“青川木牍新解”线上视频发言中认为:木牍性质是“命书” (国王的命令),内容是关于造田的标准与维护道路、桥梁的规定。命书的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命书制定生效的时间、制定人;命书的内容包括造田的标准、 拥有田地的人要尽的义务;最后是木牍抄件人姓名。

他特别介绍,民臂(辟),在研究上是个悬而未决的议题,对认识文书的性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民” 字是无疑,“臂”字当读为“辟”,指辟土开田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去垦田。更修:更改修订的意思固然无误,但还要了解它另外的意义,因为每亩二百四十 步的亩制不是秦武王时才有的,而是秦孝公时商鞅变法的成果。一方面要继承旧有的法律,另一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改,改了多少,没有旧的条款可对比,也就不得而知了。

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在《从〈为田律〉说到秦人据蜀时期水利交通的大发展》的发言中,通过对探讨秦人据蜀时期蜀地水利和交通建设的实例研究,认为:牍文的发现和释读,无疑是秦人将商鞅变法后施行的秦地农田水利制度推行于蜀地的确证,至少是首先施行于青川等蜀地各秦移民区。秦人治蜀时期,蜀地古老的农业水利建设和交通应有了进一步大规模的发展,进而大大促进了蜀中经济社会的发展,无疑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杨政国在《略论青川木牍在书法史上的意义》的发言中说,青川木牍线条沉着、浑厚、工稳、从容,与大篆一脉相承,是典型的篆籀笔法;起笔以藏锋为主,即使是露锋也是逆锋入笔;笔笔收,力不外泄;上下、左右等结构出现了避让、错落、聚散和非对称性;章法上有列无行,大小、正欹、方圆、聚散变化多端;一般是长方形,笔画以圆弧线为主,挺劲均匀,极具张力,粗细基本上保持一致,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所以木牍文字的书法就是隶书的先导。

” 1984年春天,青川县白水区永红乡都家坝(白龙江吊桥对面村子)一村民在耕地时发现一座残墓,该玉石刀即从中采集而出,是迄今为止川北地区发现的最重要的早期玉器。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方在《蜀道西风——从青川地区出土四孔大玉刀说起》的主题报告中认为,青川白水关地处古代交通线上,陆路北通秦陇,南接葭萌:水路溯白龙江而上可到达甘南,下可达巴渝,乃至荆湘,自古就是一重要军事关隘。青川地 区发现的这件有孔长条形玉石刀,实际上是四孔大玉刀,其埋葬年代虽然为战国(以伴出的铜鍪为依据),但其制作年代有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代早中期。应该是一件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渊源极深,且与广汉三星堆月亮湾地点人群有着紧密联系的实物资料。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