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沈阳农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办,沈北新区人民政府、浑南区人民政府、国家生物炭科技创新联盟、《Biochar》协办和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农业农村部生物炭与土壤改良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等部门支持的生物炭与农田培肥固碳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在沈阳市召开。
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白玉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李天来、罗锡文、李坚、李德发、张洪程、蒋剑春、康振生、刘耀光、张佳宝、张涌、李培武、胡培松、沈其荣、许为钢、喻景权、盖钧镒、于振文、刘旭、万建民、宋宝安、吴丰昌、赵春江、周卫等26位中国工程院领导和院士参加开幕式。
德国乌珀塔尔大学J?rg Rinklebe,韩国高丽大学Yong Sik Ok,佛罗里达大学Bin Gao,纽卡斯尔大学Nanthi Bolan,新南威尔士州基础产业部Lukas Van Zwieten,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Su Shiung Lam,捷克生命科学大学Lukas Trakal教授,《Biochar》编委及国内外生物炭领域的权威专家、业界人士、师生代表37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沈阳农业大学校长陈启军、沈阳市科协党组书记吴智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院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副校长马殿荣主持开幕式。
陈启军校长在致辞中说,这次论坛一定会成为国内外生物炭领域专家学者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新平台;一定会成为沈农加强与各位专家学者交流学习、加速发展的新契机;一定会共同推动生物炭在土壤培肥、固碳减排领域取得新突破;一定为我们推进国内生物炭研究的进步解放新思想、拓展新视野、启迪新智慧、激发新动力!
吴智丰书记在致辞表示,本次论坛与会院士、专家从土壤培肥固碳、耕地质量提升、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等不同专业领域作精彩报告,共同探讨研究生物炭在应用于农田培肥固碳的新进展、新理论、新成果,为国内外各界学者专家搭建了一个学术分享和思想碰撞的国际化交流平台。这将大大助力沈阳市耕地保护等农业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力量。
邓秀新院士在致辞中说,本次会议围绕“生物炭与农田土壤培肥固碳”的主题,交流前沿进展、讨论关切问题,为突破生物炭农田培肥固碳的科技瓶颈凝聚新的智慧,为推动农业增汇减排、绿色发展激发出新的启示,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汇聚的新力量,早日让生物炭真正成为使土壤固碳、作物增产、农民增收、产业赋能的“黑色黄金”。
本次会议邀请了13位国内外院士、专家作大会主旨报告,并分设3个分会场,围绕基于生物炭的农田土壤培肥固碳协同技术前景,生物炭规模化农业应用技术瓶颈与应对措施等议题进行专业探讨,深化对生物炭还田土壤培肥固碳减排协同机制的理解,评估该技术在耕地地力提升、减肥增效、固碳减排方面的价值与潜力,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的平台。
目前,我国耕地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日趋突出,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作为宏观环境问题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碳达峰与碳中和引起了学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农业减排与农田土壤碳汇功能的重要性日趋突出。
生物炭的碳元素含量高、理化性质稳定,可在土壤中存在数百上千年,因此将生物炭还田是实现农田土壤碳封存直接有效的方式。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团队在生物炭领域深耕多年,组建了我国首家省级生物炭专门研究机构,发起成立了国家生物炭科技创新联盟,创办了英文学术季刊BIOCHAR,拥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广泛的国内外影响。但团队研究发现,截至目前,生物炭技术在农林固碳减排中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对双碳目标的支撑能力不足。
为此,拟通过本次国际工程科技高端论坛,面向农业碳中和需求,围绕生物炭研究与应用开展学术交流与讨论,研判生物炭技术发展现状、摸清存在的关键问题、评估碳中和潜力、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更好地服务农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双碳”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