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问题,关乎百姓生活,关乎国家命运。近日,何弘、尚伟民合著,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反映中原粮仓蝶变的长篇报告文学《粮食,粮食》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粮食,粮食》入选河南省“中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重点项目(2018年度)”,全书共42万余字,历经3年多的酝酿、采访与创作,从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着眼,以粮食进化历史、生产历史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中国各时期粮食政策、与粮食相关的重大事件为背景,以我国粮食核心区建设、生产技术进步、粮食生产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主线,从粮食问题出发,基于个人经验、溯及民族记忆,立足河南、放眼全国,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居安思危,力图在对河南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转变的描写中,促使大家牢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深刻理解我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巨大进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粮食,粮食》封面
2010年春,河南主动向国家做出了10年之后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的承诺,每年调出粮食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如今,这份承诺早已兑现。粮食生产是一个低产值、低附加值的产业。河南一年生产1300多亿斤粮食,产值不过1000多亿元,只相当于别的省份搞两三个企业。但如果我们不自己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就会把命运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中国绝不能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这份责任总要有人担当!而承担这份责任意味着付出和奉献,河南人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在食物丰富的盛世书写粮食安全,即是居安思危,也是警钟长鸣。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写:“搞好粮食生产,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实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文学的方式反映粮食生产问题,是文学工作者为决胜全面小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的具体实践和文学承担。”
何弘长期从事文艺评论及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撰写有大量理论、评论文章,著有多部理论专著和长篇纪实文学《命脉》等,多次获过国家、河南省文学艺术奖项,并出任包括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在内的多种重要文学奖项评委,在作品立意、主旨提炼、框架结构设置、语言锤炼、历史文献引用等方面站位高远、格局广大,治学严谨,对把握作品高度、深度上有很强的优势。
尚伟民是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以八月天为笔名发表、出版了不少长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多次获过多种文学奖项。他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有过多年的农业科技记者经历,积累了大量关于河南粮食生产的资料,多次获过国家和省级新闻奖项,对粮食生产、科研一线非常熟悉,擅长深入采访与资料收集,为本书提供了鲜活的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