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华】广元石窟的价值

日期: 2022-03-14 浏览量:3253 来源: 广元新闻网 分享:
【字体: 打印

石窟从印度产生,作为寺庙的一种形式随佛教最先经中亚传入我国新疆西部地区,从新疆向东进入中原,再从中原进入四川及中国南方其它区域,沿途经过了地理与民族各不相同的区域。在我国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形成了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最重要的成果,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石窟在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断调整、变化,形成了中国石窟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体系完整、脉络清晰的传播、融合与创新之路;这条路上,各个石窟环环衔接,向我们展示着近两千年的岁月里中华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与向往。广元石窟是中国石窟传播与发展链条上联接南北石窟最重要的一环。

(一)广元石窟是川渝石窟和摩崖造像的开端   

 广元是川北门户,石窟从中原北方地区传入四川的必经之地,位于入川门户两侧的广元千佛崖与皇泽寺有四川开凿最早的石窟。2021年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显示,四川至今有2134处石窟和摩崖造像点,点位数量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若加上重庆,则比重更大。可以说川渝两地是南方石窟和摩崖造像的绝对集中区,而这个数量的石窟开凿却起源于广元。广元千佛崖现存窟龛950个,是南方数量最多的一处石窟和摩崖造像点。

(二)广元石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  

广元最早开凿的石窟是公元505年北魏占领后开凿的千佛崖226、535、726窟及皇泽寺的一些小龛,它们也是西南地区最早的石窟。其窟龛形制与造像风格来源于北魏的首都洛阳城:226窟三壁开凿三个佛龛的格局、三尊佛像身光上帛带飘舞的飞天,535窟穹隆形大顶上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726窟胁侍菩萨的双丫髻、帛带在腹前X形交叉等特点均可在洛阳找到源头。北魏是拓跋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拓跋鲜卑族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向西、向南扩张的过程中与中原及周边各民族碰撞、交融,最后统一了中原北方地区,先建都于内蒙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后迁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在平城的建设过程中即从征服各地将不同民族移入大同,同时大量学习汉族文化,进行了大副度的改革,以适应国家新的发展。除了城市建设、规章制度外,最重要的就是改汉姓、穿汉服,将鲜卑族为主的各族人民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佛教在这时也进行了调整,先是在平城开凿云冈石窟,并以当朝(北魏)建国以来的五个皇帝(鲜卑族)的形象来雕刻了五个洞窟的佛像(今云冈石窟第16至20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人的面目来塑造佛像。随后又给佛像披上了汉族士大夫穿的宽袖大袍式的袈裟,迁都洛阳后,石窟里作为供养人的鲜卑帝、后、贵族均穿上了汉式衣服,北魏把这种风格的洞窟与佛像推广到其政区范围之内,广元石窟便开凿于此时。因此广元的北魏石窟不仅是西南开凿最早的石窟,也是南方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更是石窟融合了中原及北方各民族文化后形成的新样式的代表作,在川渝地区仅此一处,也是北魏石窟最南端的一处,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三) 广元石窟是川渝石窟与中原石窟的联接点  

  广元石窟位于金牛道旁,自古入川官道均由此过。这里有川渝地区最高行政级别官员的造像,也是川渝地区高级官员开凿石窟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造像并镌刻了造像铭文的高级别官员或人物有:唐朝肃宗皇帝之女永和公主、女皇武则天之父母武士镬与杨氏夫妇、开元初年官至宰相的苏珽、剑南道按察使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军政一把手)韦抗,还有一位不知姓名的礼部尚书(相当于宰相职位)……,没有铭文的功德主(出钱造像的人)中可能还有更多来自京城的官宦人家,直到清代还有从北京进藏的三世章嘉活佛等等。这些高级别官员都来源于当时的京城,他们带来了京城最新的造像题材、最高水平的匠师,他们使广元石窟无论是造像题材与风格、还是造像艺术水平都向都城看齐,因此广元有一批在当时就是高水平、最新题材的造像,川渝地区众多造像题材最早都出现在这里。

(四)广元石窟是一部鲜活的社会文化史 

 在广元石窟中各色供养人(出钱造像的人)的形象就是他们的肖像,他们的衣饰、相貌,艺术表达方式等是文化艺术研究的对象。而数百条题记则让我们不止看到了历代往来与生活于此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更让我们读到了一部1500多年来鲜活的地方文化生活史。这部生活史无处不映射出波澜壮阔的中国大历史,大到唐代的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唐与南诏之战、元朝的剿灭史可法等大事件,小到寺之兴败、乡规民约、行善修路、个人迁升……事无巨细,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造像与装彩铭文中虽然有求升官发财的、有拍马屁的、有兄弟失散再团聚的、有离婚再婚的,更多的则是祈愿平安、健康,游览抒怀,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今人并无差别。一个个大历史中的小人物与他们的家庭跃然而出,大历史进程中他们的生活状况与精神追求历历在目,但所有造像风格、题材、艺术形式莫不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这无疑让今天身处百年大变革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无尽的智慧与力量。(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研究员、馆长,皇泽寺博物馆特聘专家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