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乡村振兴曲 两江四岸幸福歌
青川县以“两项改革”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侧记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游子归,一池碧波恋。看白鹭,群舞翩翩,风卷茶香漫过十里山川。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川北江南!”经过改编,元朝文学家张养浩的这首追求理想社会的名篇《水仙子·咏江南》,如今成已为四川省青川县乡村振兴画卷的真实写照。
1月15日早上8时许,青川县白龙江畔。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徐徐浮出水面,沙州码头已是繁忙一片:客船的汽笛声此起彼伏,载着往返的群众穿梭于一江两岸。有的是进城购买年货,有的是外出务工满载而归,已完成原始资本、小有成就的外出“追梦者”还径直把小车开回了家乡,准备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小露锋芒”。此时此刻的白龙江也仿佛与两岸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宽阔的江面上升起了腾腾热气,仿佛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张开了双臂去拥抱回家的孩子,迎接回乡的亲人。在轮渡上,在客船上,人们谈笑风声,眉宇间、脸庞上荡漾着新时代的幸福。
自去年以来,青川县在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群众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入实施“四个一”“三个三”振兴战略,加快释放改革红利,以生态为底色,铺就乡村全面振兴画卷。让我们走进大山深处的青川,去感受这股脉动城乡的时代春潮。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解码“幸福基因”,优化群众“生活圈”
这是记者在沙州镇高峰村看到的场景: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自来水、宽带网、有线电视……基础设施相当齐整,通讯网络覆盖了所有村民小组和聚居点,手机信号覆盖100%的农户;卫生站、文化广场、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或在广场上健身,或在文化室内翻阅图书学习种植技术,或坐在自家院坝里拉家常,盘盘一年的增收帐,想想明年的好年景。
“老人家,您这是普通感冒,不用去医院,我给您先开几幅药,过几天就好了。”刚到村卫生站门口,记者就听到里面传出的对话。村卫生站医生张世海正在与村里8旬老人诊治,“平时哪里不舒服就打电话给我,我上门给您看病去,您老也不不用跑腿了。”
张世海告诉记者,自己是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诊治一般小病都没有问题。据了解,一直以来,高峰村因地处偏远,看病难是困扰着村民的一大难题。往年,大病小病都要渡船后再乘车去县城医院就医,很不方便。近年来,村里建起了卫生站,配备了基础的医疗设施设备和驻村医生,实现了让村民就近就医、家门口就医,群众不在为看病发愁。
沿着蜿蜒的山区公路前往大山深处的新韩村。过去提起新韩村,当地群众心里都会觉得心寒;现如今,一说新韩村,大家心里都是热乎乎的。究竟为啥呢?
新韩村是原营盘乡最为偏远的一个村,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山高、路远、坡陡、弯急。“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是对过去新韩村的真实写照。当地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新韩村来真心寒,出行难来看病难,又缺衣来又少穿,有女不嫁穷村汉……因此,新韩村又被当地村民自嘲为“心寒村”。后来,由于村里单身汉越来越多,新韩村又多了个名字“光棍村”。
“摸清底子,多动脑子,多想点子,帮扶关键要对症下药;脱贫奔康路上绝不落下一户,绝不落下一人。”脱贫攻坚开始后,新韩村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60人。近年来,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的指引下,党委、政府,帮扶部门、帮扶干部和驻村科技特派员,不断帮助群众拓展增收渠道。该村先后发展核桃940亩,茶叶200多亩,带动本村户群众全部参与;通村道、人饮工程等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路修好了,办事方便了,要做的事也就更多了。”在新韩村,这是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走进村民安国翠家的厨房,主人家正在忙着炖腊肉,锅盖一揭开,顿时香气扑鼻。“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们不缺衣也不缺粮,生活水平提高了,口袋也鼓了,日子越来越幸福!”还未等记者开口,安国翠就激动地开“显摆”起来:“儿子、孙子经常拿钱给我,每次回来都要给我买好几套衣裳,不过现在还舍不得穿,因为要干农活的嘛!等过年走亲戚时再穿吧!”
听说有记者来了,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张成文带着一身的泥土就跑来了,看着村里建起的一座座生态庭院、一处处幸福新居,他涛涛不绝地向记者讲述了近年来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村里可是换了一个天地,新路、新房、新庭院,让人觉得一切都是新的,乡亲们都争相发展产业,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劲头十足。”
1月15日中午,记者来到青江村1组都仁平家门口,禁不住驻足观看:这是一幢矗立在青山绿水间的二层乡村小别墅,室内不仅有宽敞的客厅,舒适的卧室,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冲水马桶整洁透亮。
“现如今,城里和乡下没啥区别,城里有的,村里都有,啥也不缺,在村里享受城里生活,是多么幸福的事情!”都仁平自豪地说。
近年来,都仁平不等不靠,依托地理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成为当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说起自己的“翻身记”,都仁平显得十分乐观。他告诉记者:“国家政策好,政府在帮我们,我们也没什么不知足的,人都要靠自己辛勤劳动才能脱贫致富。”
据了解,都仁平不仅是村里致富能手,还做得一手好菜,平时村里红白喜事,他是村必请的“大厨”。目前,他正在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烹饪技术,准备充分利用当地濒临白龙湖的地理优势,发展农家乐,让各地游客品尝到自己的美味佳肴。
“原来住的是土坏房、木架房,吃水都要到几里地之外的山沟里去挑。现在遇上了党的好政策,住上了新房子,用上了冰箱洗衣机,与过去相比可是一个天下,一个地下。”村民张定强告诉记者:“我是村上的老干部,两个儿子都是共产党员,我们与党一条路、一条心。”
为培育村民的文明新风,沙州镇充分发挥各村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作用,常态化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平安家庭、卫生清洁户以及“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关爱子女之星”“孝敬父母之星”等评比活动,涌现出何万林、文志东等一批先进典型,中华民族光荣传统走进每家每户。同时,同步开展“环境大提升”行动,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实现房前屋后庭院化、村落民居整洁化,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县城乔庄镇严格对标“两不愁三保障”,不断完善落实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深入实施产业、就业、教育、健康、法治、易地搬迁、农村饮水安全等专项行动,抓好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易地搬迁后续发展,强化返贫预警阻击,坚决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他们紧紧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快速推进2000亩白茶基地和500亩瓜蒌基地建设,按照“一村一园”“一村一规”“一户一策”原则,深度谋划贫困户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确保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该镇全面深化家庭道德积分、“红立方”志愿服务、“城乡结对共建、助力脱贫攻坚”机制,构建了“党组织引领、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服务体系,营造了脱贫群众浓厚的感恩氛围。
做好两项改革文章--
算好“加减乘除”,拓展干部“事业圈”
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是评价班子战斗力的“赛马场”,检验干部执行力的“磨刀石”,是乡镇(村组)撤并的“物理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化学反应”。
如何做好组织融合、干部融合、治理融合、发展融合、人心融合,在并镇又并心中迸发拳头效应?乡村振兴如何排兵布阵、统筹兼顾?如何盘活优势资源,实现物尽其用?如何实现“1+1”>2” 的N倍的聚合效应?
青川对这道数学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线拉直、灯点亮、加速跑、不掉挡;激活发展潜力,把乡镇数量的减法变成资源优势的加法;增强发展活力,把资源优势的加法变成振兴发展的乘法,以乡镇的量变助推发展的质变!
--五指合掌,掌握并拳。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乔庄镇迎来了史上区域变化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五个乡镇合并为一个新的乔庄镇,面积超过全县的十分之一,人口达到全县的五分之一,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事务更加繁杂,可谓是千头万绪。
新组建的乔庄镇,在编干部近140人,但是来自以前的5个乡镇和4个部门,干部结构较为复杂。如何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形成智慧叠加的集成效应?新班子调整后第一天起,该镇党政主要领导就带领班子成员与利用两天时间走完了合并过来的4个片区,与每个干部逐一见面座谈交流,逐个了解掌握每个人的特长、意愿。在充分征求干部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了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机关干部定岗和驻村要求;结合新的镇情陆续修订完善了机关学习制度、会议制度、财务制度、考勤制度等近二十项制度;出台了《机关中层干部公开竞争上岗管理办法》和《机关干部年度目标绩效考评办法》,通过唯才是举、绩效挂钩,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干部的智慧优势,为有效调动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争先的工作环境,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格外浓厚。
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该镇进一步抓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工作。作为镇党委“一把手”,党委书记带领班子成员,用了不到近半个月时间走遍了全镇30个村、社区,深入到每个企业和园区,走访了100余名干部和乡贤,经过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和反复调研论证,该镇提出了“以人为本、生态立镇、绿色发展、富民强镇”的发展思路和“一核三圈四片”的规划布局,确立了把乔庄建设成为川北山区“城乡统筹示范镇、三产融合示范镇、生态文明示范镇”的发展目标。为巩固和提高精准扶贫成果,该镇严格对标“两不愁三保障”,以生态旅游为纽带、生态农业为支撑、生态工业为突破,推动一二三产“高效、互动、融合”发展,拓宽广大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原沙州镇、营盘乡合二为一,组建为新的沙州镇:干部增加至67名,党委11个班子成员,来自8个不同的部门和乡镇;辖区面积增加一倍;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辖村(社区)数量由24个调减为13个,同时也闲置了大量的镇村阵地、住宿楼等公有闲置资产。如何充分发挥每名班子成员的最大潜力,激活“休眠”资源,成为镇党委面对的首要问题。
该镇积极推行机构编制“扁平化”试点,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紧密围绕“三张清单”,实施“因人定职定责定岗”,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晰、权责统一、人岗相适。在新一届村“两委”换届中,一批政治硬、作风好、能力强、敢担当、会干事、口碑佳的优秀能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100%,学历年龄实现“一升一降”,干部整体素质显著提升,通过开展“党员亮身份行动”,在各村(社区)阵地设置党员公示栏,在党员家庭悬挂党员户标识,党员荣誉感、使命感不断增强,参与城乡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受到极大激发。
同时,该镇对全镇238套周转房进行统一调配,解决了69名在职在编镇干部,以及卫生院、派出所、中小学、幼儿园等驻镇企事业单位136名有住房需求且符合居住条件人员的周转房保障问题,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励他们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干事创业中。
沙州、营盘合并后,两地以衣带水,优势资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结合镇村发展实际需求,采取扩充村级阵地改建一批、培育致富带头人创业开发利用一批、支持壮大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充实一批、市场化处置变现一批等办法,因地制宜分类盘活闲置资产。如今,原大湾村阵地已改建为茶叶加工厂,原营盘乡府办公楼已改建为白水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原白龙社区阵地已改建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养老、安老、愉老的愿望。同时,他们将被撤并的营盘卫生院调整归并为沙州镇卫生院分院,并在13个村(社区)各建立1所达标卫生室,明确1名全科医生提供上门服务,常态化开展大病筛查免费体检服务,积极配合县卫健局争取推动县级区域医疗次中心建设项目落地沙州,促进了县域内优质资源共享。
--做好面子,做实里子。在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三锅镇党委一班人白天下村调研,晚上召开“话发展、绘蓝图”沙龙座谈会,组织班子成员和老党员、老干部一起思考和谋划三锅未来发展思路。党委一班人一致认为,一定要尊重基本镇情,特别是要尊重历届三锅、乔楼党委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和发展目标,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综合三锅基本镇情和往届党委政府发展思路的基础上,着眼三锅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势,立足三锅镇食用菌发展的农业优势,依托三锅镇毗邻唐家河国家级度假区和本镇优质的旅游资源,镇党委响亮提出了“生态立镇、农业强镇、文旅活镇、文明兴镇”的发展思路,努力把三锅镇建设成为“生态农业样板镇、生态旅游知名镇、生态文明示范镇”和“如意三锅、美丽家园”的奋斗目标,将原来两个乡镇的发展规划合二为一,稳固发展共有的,做强做大特有的,延伸发展没有的,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三锅、桥楼合并后,两地的平原地带紧密相连,有利于项目统筹,有利于河谷平原沿线各村群众实现抱团发展。他们将各村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行“小田并大田、小土改大土、薄土变厚土”的土地流转机制,打破村组界限,集中流转土地走农业的工业化之路。
矢志不移初心如磐--
发扬“三牛精神”,扩大为民“服务圈”
撤乡并镇,合村并组,如何实现后续保障不断档、群众服务不掉线?如何把统一干部思想的“一盘棋”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招招鲜”?
--聚焦群众需求,服务“不掉线”。该县根据群众办事习惯,科学布局撤并乡镇、村便民服务网点,合理整合场地、调配人员、优化队伍。现有20个乡镇均设置了便民服务中心,在被撤并的16个乡镇和60个村均设置了便民服务代办站和便民服务代办室,真正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竹园镇,他们通过进一步优化内部机构设置,推动各站办所室职能由向公共服务型转变;通过整合人社、残联、计生、民政等多个站所、中心,统一规范名称、统一适用范围、统一印章管理,实现“一站式”服务。为方便群众办事,在被撤销乡镇设立了便民服务点,按照事项的轻重缓急分门别类,探索采取统一受理、集中上报审核的方式,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在沙州镇,为解决偏远地区村民办事不便的问题,他们大力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新建乡村道路20.6公里,免费开放渡湖班船。在被合并村(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保留设置便民服务点,对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提质增效改造,因地制宜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纳入乡镇便民服务事项清单,推行“综合受理、分类审批”服务模式,规范审批服务印章管理,加快实现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积极探索服务事项下放,在13个村(社区)全覆盖建立“初心使命·民情通”微信群和代办队伍,提供代办、帮办等便民服务,确保群众随时“人可找”“事可办”。
“原来的营盘乡撤了后,本以为办事要渡河到对岸场镇上去,没想到现在各村上都设的有便民服务站点,而且程序还更简单了,办事更加方便了。”原营盘乡新南社区居民董洪坤说。
为切实增强优质教育供给能力,青川县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思路,重点推进“空心学校”、生源持续严重萎缩的小规模学校的撤并整合。同时,结合各地实情,该县在推进改革中不搞“一刀切”,坚持偏远乡镇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布局不变、功能不减的原则,普惠性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推动中小学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聚焦资源整合,保障”不断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乔庄镇深入推进“美丽乔庄·康养福地”建设,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仗、实现全面小康的硬任务,加快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清洁“五大行动”,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0%以上,10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50%以上的行政村具备污水处理能力。
自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该镇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户与网格管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责任制,组建了30个疫情防控尖刀队,并将全镇划分93个网格化区域,所有干部都深入防疫一线,滚动排查辖区居民和流动人口5.3万人,设置流动宣传站112个,关停重点场所156个,组建交通路卡和小区卡点87个,实现了体温检测全覆盖、人员防控无死角、监测人员无异常。在社区,由于居家隔离人员每天无法出门买菜购物影响生活,该镇便安排全镇所有的“红立方”志愿队伍行动起来,通过“红色代跑”实行一站式上门服务,真正让疫情防控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去年以来,乔庄镇按照顺应民意谋项目、集中精力干项目、攻坚克难推项目的自我鞭策,全力抓好广平高速建设协调服务工作,启动了黄坪至县城连接线建设。在被撤并乡镇的基础设施和后续服务保障工作将进一步完善,一批“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便民服务群众项目将陆续实施。为巩固提升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成果,乔庄镇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结合村级建制调整工作,进一步优化建制村规模布局,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加快集体资源资产“三权分置”改革,强化统筹运营能力,实现“经营村庄”向“运营村庄”的转变。
--聚焦基层治理,做好“绣花功”。为强化基层治理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青川县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感召力、影响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构建起“政治引领、自制基础、法制保障、德治教化、智智支撑”的“五治融合”治理新格局。
木鱼镇文武社区是由原文武村、水库移民、易地扶贫搬迁户、城镇居民等人员组成的新社区。该社区创新实施以“火源管控、疫情防控、灾情监控、舆情掌控、社会稳控”等“五控一体”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了“建强一个支部、用好两个平台、建立三长联动、开展四团服务”的“1234”工作法。
该社区注重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培养选拔干部,加大从农民工、乡贤、青年农民、创业能人等重点群体和社团组织领域发展党员。推动社区党组织从“单打独斗”向“整体作战”转变,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他们还创新组建了“四团”服务队,即通过乡贤参事团、志愿服务团、法治保障团、道德评议团服务群众,发挥自治、法治、德治作用,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沙州镇以“基层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为导向,优选276名党员担任农村院落院长、街巷巷长、小区单元楼楼长,进一步深化“十二户联动机制”,落实“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文明联创、救助联帮、产业联带”要求,对13个村规民约进一步修订完善,成立了“夕阳红”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有效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
该镇在幸福村建成了1处法治文化广场,在“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段,以法治讲座、以案释法和法治文化作品展等方式多渠道、多方位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他们依托村级党组织阵地建成了13个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镇村两级聘请法律顾问,公布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业务联系点及办理流程指南,推行“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又快又准“找法”“用法”。
为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该镇先后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个,建立了志愿服务队17支,涵盖机关干部、党员群众志愿者306名,去年一年就开展文明劝导、治安巡逻、疫情防控、贫弱帮扶、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超过1万小时。
强力破除制约瓶颈--
开展“思维革命”,发展壮大“朋友圈”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肩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青川的使命任务,县委立足县情实际,响亮提出了“四个一”“三个三”振兴战略,为各级党员干部竖起新的前进坐标,激荡起青川干部群众砥砺奋进最亢奋的力量。
自去年以来,青川县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力对接东部发达地区,深化东西部协作,加强产业承接转移;主动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深化与陇南、汉中等周边地区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康养旅游等方面合作联动;用好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招商推介活动,提升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机制,倡导全民招商引资和亲商爱商,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强化招商宣传推介,“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大开放格局正在形成,青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广。
--建设反梯度转移先行区。如果按照梯度转移理论,欠发达地区只能接受发达地区淘汰的落后产业,并将始终处在产业链条水平分工的末端、垂直分工的底端。但这样,对于次发达地区来说永远处于跟跑状态,永远是被动发展。
从发展水平看,青川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薄弱,经济体量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种形势下,青川能否进行“反梯度转移?青川的决策者该如何进行反梯度转移?
事实上,作为南北方结合部的青川,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正日益凸显,已经具备了“反梯度转移”的条件。
从资源优势看,青川县矿产资源富集,是四川省矿产资源优势县之一,青川的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竹园片区。目前,全县已初步探明有储量矿32种130处,其中硅矿、锰矿、粘土矿、天然沥青矿、花岗石资源储量丰富。石英砂岩矿探明储量4000万吨,远景储量超过1.3亿吨;脉石英资源储量600万吨,锰矿储量1000万吨。
从交通优势看,青川县竹园镇交通便捷,是青川的窗口和枢纽。在这里,宝成铁路、兰渝铁路、西成高铁、G5京昆高速、G75兰海高速、广平高速穿境而过。通过高速公路,青川可1小时到达广元机场、绵阳机场和四川第三大水路港口—广元港;乘坐高铁动车,可在2小时内到达成都、西安等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到达兰州、重庆等区域中心城市。
从土地优势看,目前,竹园镇存量建设用地4800多亩。其中,竹园镇有工业用地3000多亩、商业用地1800多亩,现有土地存量能满足近两三年的建设开发需求。
从发展历程看,青川近年来的工业经济发展之路表明,他们正逐渐摆脱“梯度理论”的魔咒,没有走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的老路,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青川自身优势,探索出了一条反传统发展路径、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承接的工业发展新路,一条从“无中生有”到“变道超车”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敢为人先,才能发展领先;敢闯新路,才能开创新局。”县委书记龙兆学做了精准分析,“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劣势又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在三产融合、创新驱动方面敢于向最强的地区对标看齐,在比较中自我加压,做到人有我优,人无我要抢先有;要把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作为首要任务,突出后发优势,坚持高点定位、高端引领、高效探索、高位切入,才有可能实现换道超车,才有可能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将来还有可能领跑。”
对此,在2021年换届之后,青川全县上下切切实实地开展了一场“思维革命”。
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青川响亮发出了“工业强县”的动员令,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竹园工业中心建设,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围绕装备制(铸)造、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瞄准境内丰富的矿产等各种资源,深入实施“满园工程”和“拓园工程”,一手抓园区建设、一手抓工业招商,积极探索新的工业经济增长极。建设开发竹园县域副中心,也成为青川“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目标已定,唯有奋力扬鞭、策马奔腾。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好财税、金融等工具,引导县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全年评价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95亿元。2022年,青川县将持续推进“县校”“校企”合作,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转化,在锰矿综合开发、危险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硅材料产业、食用菌生产等领域,建设一批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平台。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新建5G基站70个以上,实现乡镇场镇、重点景区、重点园区5G网络全覆盖,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建设一批智能园区、数字车间、智慧景区。
全面推进工业提质:一年来,青川强力推进“百亿园区”建设,县委常委班子成员带头赴浙江、江苏、河北和成渝地区开展招商引资30余次,全县签约重点项目98个、签约资金120亿元,一批批重大项目成功签约并顺利开工建设--
去年10月8日,广元市2021年第四季度一批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青川县作为全市集中开工仪式分会场之一,在金乔时代及配套工程项目现场(乔庄镇金洞坪)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此次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共有14个,总投资61.95亿元。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涉及年产3万吨铜材铜棒等工业类项目4个,总投资30.8亿元;青川县年产1500吨红茶生产线建设等农业类项目4个,总投资1.78亿元。
新年过后第一天,全市2022年第一季度一批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在竹园镇庄子工业园区分会场年产60万吨石英砂压裂支撑剂等12个重大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27.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64亿元,实现了全县工业建设开门红,工业正在成为推动青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全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由排位靠后实现提速进位,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大力实施“满园”“拓园”两大工程:积极对接河北、河南、成渝等地产业转移项目,全年招引落地工业项目8个,总投资10.8亿元,红森机械、青源新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竣工投产,佳兴铝业、宁青机械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年累计集中开工重大项目6批53个、总投资117.26亿元,年度完成投资42.3亿元;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6户,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61.68亿元,同比增长20.7%;全年滚动储备青剑阆高速公路、庄子工业园二期等项目512个,总投资1485亿元,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现如今,竹园已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工业产业反梯度转移的“先行区”,扬帆远行的“工业航母”。作为青川的南大门、入青“第一城”、县域副中心的竹园镇紧跟县委决策和发展步伐,事关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条“锦囊妙计”也应运而生。
产业融合,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竹园镇当前发展的重头戏。2021年,竹园镇全面完成了“八里竹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万亩雷竹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围绕“挖竹笋”“游竹园”“吃竹宴”“买竹编”,做细“竹园”文章,挖掘“竹园”文化、讲好“竹园”故事、开发“竹园”产品,实现了“蜀南有竹海、川北有竹园”。目前,该镇“八里竹园”、“八里驿站”“隧道咖啡”等商业业态全部开始营业,“网红经济”成为竹园一张名片。
同时,该镇将按照“一城一带六园”的总体布局,完成了《竹园镇城市总体规划》《竹园镇村镇体系规划》修编,高铁新城、金子山竹林经济园、庄子生态工业园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顺利推进;聚焦城市开发、旅游发展、高端制造、电子商务等重要产业,新开工建设立体养鱼、河口壅水工程、三河口至河口村旅游公路等项目,推进尖叫谷旅游综合开发、塔坝童装城等项目建设,同县城乔庄镇共同唱好“双城记”。
--建设县域文旅中心区。“做大做优县城,坚持南拓北控、东进西延,推进老城区升级改造,加强木牍文化挖掘利用,打造集县域文旅集散中心、商贸服务中心、教育医疗中心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心城镇。”这是县委高瞻远瞩作出的战略规划。
“我们要做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排头兵’,要做领跑镇域经济发展的‘火箭军’!”1月17日,在青川县乔庄镇党委会议室里,党委书记王耀小心翼翼地“捧”出了该镇新时代“清明上河图”,“一核三圈四片”的布局清晰明了:“一核”即建成以县城乔庄为核心的旅游集散中心;“三圈”即建成以环县城为主的商贸物流经济圈,以县城健身环线为主的康养旅游经济圈,以大坝经黄坪至孔溪环线为主的生态农业经济圈;“四片”即建成以孔溪为轴心的电商产业示范片、以三谷为轴心的乡村旅游示范片、以庄子为轴心的商贸物流示范片、以瓦砾为轴心的观光农业示范片。蓝图绘就,胜券在握,5万余名干部群众踏上“城乡统筹、三产融合、生态文明”的逐梦之旅。
乔庄镇是青川县城所在地,这里既有城市建设,又有农村发展;既是镇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近年来,该镇结合自身优势,勇于探索创新,实现了年年都有新变化、处处都有新景象:建成了战国木牍生态文化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卫生县城,县城三条地震断裂带变身绿色公园带,让城市的“伤疤”变成科谱的窗口;农村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所有贫困村如期退出,初心谷、竹溪谷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大沟村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党委先后被授予全省、全市先进党组织……
去年以来,该镇强力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旅游集散中心经济圈建设,不断巩固提升战国木牍生态文化园、“初心谷·田缘张家”、“竹溪谷·神秘茶树”、凌霄花谷景区品牌形象,深入推进战国木牍康养综合体、县城国际围猎场、天街萌宠乐园、云水温泉度假酒店、青川山珍博览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该镇可实现旅游接待人数1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8000万元以上。同时,该镇不断加快建设以县城为核心的商贸中心,以庄子坪为核心的物流集散中心,打造县城滨河路、尚品步行街、明欣广场等集聚型夜间经济带,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
做强生态工业是建设“产业乔庄”的又一要重要抓手。该镇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变“坐等”为“上门”,积极招引企业入园发展。鼓励现有10家企业技改扩能,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不断鼓励和支持辖区企业向亿元企业奋进,实现了全镇工业总产值突破6.5亿元的目标。去年一年,该镇成功入库年产1万吨再生资源机制木炭技改搬迁、三盘食用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民间投资项目8个,合计入库金额2.0963亿元。通过“全员全域”招商、“县镇联动”招商,全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落实,签约落地乔庄镇花卉苗木药材种植观光、孔溪人家贡茶文化体验园建设、乔庄镇城郊社区木犊街商业开发等招商引资项目6个,到位资金8527万元。
--建设颜值经济核心区。高标准推进大唐家河旅游区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去年以来,青川县抢抓广平高速即将建成通车机遇,将唐家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作为文旅兴县的主要抓手和突破口,对大唐家河旅游区进行多维度开发、大景区布局、全要素提升。 为加快建设提升进度,该县搭建起“1+6+3”的组织架构,建立了“五个一”项目专班,实行日动态、周任务、半月评比、月通报工作机制和调度会商机制,强力推进首批53个项目建设。完成了冠帽山旅游公路开挖工程、古城光亮工程、青溪至唐家河道路维修等项目,民宿提升改造、青溪县衙、唐家河度假天堂大酒店等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青溪古宴等特色美食受到游客好评,大型裸眼3D灯光秀《梦回青溪》登上《四川新闻联播》。
与此同时,该县不断加快“文旅兴县”步伐,以大唐家河旅游区建设提升为统揽,大力推进“一河、两湖、两山”旅游康养发展,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聚力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在基础配套、业态创新、品牌创建和宣传营销等方面不断用力,擦亮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青川上榜2021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阴平村入选首批“天府旅游名村”。
沐浴着冬日的暖阳,记者来到青溪镇阴平村。这里因阴平古道而得名,距青溪古城约两公里,是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门户,是一个依山傍水、如诗如画的美丽小山村。村里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农业乐,平均每户年收入达到20万元。
“我们村的民宿接地气、有规模,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中高端的还是太少,因为今年县上给了好政策,我们打算投入150万元,将我们家民宿建设成个性化、高端化精品民宿。”闫家居老板闫恩华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加紧施工,预计明年“五一”投入使用。
走进与青溪镇相邻的三锅镇,“平原崛起”四个字立刻在记者脑海里浮现。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指出,只有通过工业对农业的反作用,资本才能掌握农业,农业才能工业化。现如今,三锅镇率先在川北山区统筹推进工业产业和农业产业高度整合,推动城乡工业资本进入农业,工业技术装备进入农业,工业生产方式进入农业,以工业谋划农业,让农产品通过工业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助推农业提质增效。这是新的三锅镇实现平原崛起的重大举措。该镇通过上级有关部门对接,结合三锅镇的产业发展实际,先后争取到2500亩安吉白茶项目、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柿柿如意“柿博园”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把三锅镇的山珍食用菌、茶叶、柿产业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规模产业。项目建成后,三锅平原产业发展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工业化,由过去的“星星点灯”变成了“金光万丈”。
建设“天府三九大”旅游环线上的“新龙门客栈”。三锅镇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禀赋,是“三府三九大”旅游环线上的重要景点。过去,由于无法整合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现如今,随着两项改革的实施,原来的“三锅小平原”变成了如今的“三锅大平原”;随着唐家河旅游区的大开发、大布局,三锅已成为大唐家河景区的重要驿站, 旅游生态更加丰富,一个个无美颜、无滤镜的天然大美景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要吸引游客变‘走马观花’为‘下马观花’。”镇党委书记宫定海介绍说,过去,游客都把三锅当成了过路风景,最多是透过车窗瞧上一眼,而不是停下来、留下来慢慢欣赏这里的良辰美景。现如今,境内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各个旅游景点紧紧地串在一起,融入青川全域旅游大格局,三锅平原正在成为“天府三九大”旅游环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东部以沙洲为片区中心,围绕白龙湖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湖泊观光旅游片区,重点突出水文章。”这是县委对青川东部地区的战略规划。
青川县构建起以沙州镇——白龙湖风景名胜区为中心的滨水休闲度假经济圈。发挥白龙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资源优势,统筹周边湖域岸线、陆域半岛、农业园区、滨湖乡村等资源开发。提升以幸福岛、黄金岛、乐活岛等为代表的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开发建设白龙湖水上娱乐综合旅游项目,完善沿湖基础设施,打造以休闲垂钓、湖鲜美食、水上运动、乡村度假、农业观光为主体功能的湖泊观光旅游区。
同时,该县不断加快推进白龙湖滨水旅游项目建设。他们通过加强与广元交旅集团深度合作,利用白龙湖幸福岛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优势,发挥广元交旅集团营销优势、专业优势、创新优势,有效整合市场资源,拓展了“文化+旅游+生态农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形成互为支撑新的增长点。双方签订了15亿元的白龙湖滨水旅游项目,目前已进入建设阶段;游船营运路线,正式启动营运;;对沙州镇群众集资建设的97个垂钓平台的产权和经营模式进行优化,调增垂钓平台面积,增设保障要素,全面提升了垂钓平台安全保障与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垂钓赛事的能力和水平。
2021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31万人次,同比增长15.3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9.27亿元,同比增长16.88%,“熊猫家园·青秀之川”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坚持农旅融合发展--
掌握生态“密码”,做强产业“经济圈”
“一江碧水映蓝天,两岸共谱幸福曲,幸福浪花飞上岸……”1月17日早上,青川县沙州镇白龙江两岸云雾蒙蒙。该镇青坪村群众正在白茶产业园里开展茶苗冬季管护,培土、施肥……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每一株他们心中的“奔康苗”“致富苗”。本村“知客”文在军看着一垄垄勃勃生机的茶苗,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歌。
“现在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在茶园工作,村民王正全一天能赚100元,加上土地流转金等,一年收入在当地来说可谓不菲。
沙州镇青坪村位于白龙湖畔的高山地带,是省级贫困村,地处偏远,耕地面积少,交通不便,老百姓常年靠种玉米、种土豆养家糊口,无支柱产业,属名副其实的“清贫村”。
“以前住的房屋破旧,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很不方便。”村民焦志会一提起以前的生活直摇头,土地贫瘠,全家只能靠种玉米、黄豆和油菜,一年到头只能勉强糊口,日子过得恼火得很。
“一片茶叶”改变了一切。2018年4月,靠种白茶富起来的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的20名农民共产党员,提出愿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民众脱贫;2018年10月到2019年3月,45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远“嫁”到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等3个贫困村,让青坪村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该镇以“白叶一号”茶苗扶贫项目落地为契机,建成1226亩白茶示范基地,龙井43号茶园示范园1600亩。他们创新实施“六个一”党建示范工程,探索建立“五金”利益联结机制,吸纳数百名群众就地就近务工。青坪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明坚定地说,茶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人均年收入近3万余元。
同时,该镇以白茶产业带动发展壮大8000余亩名优绿茶产业,预计2022年春季,“白叶一号”“龙井43号”鲜叶产量预计分别达到4500斤、8000斤,项目投产将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茶园丰产后,茶叶产值将达4500余万元,户均1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450万元已触手可及,昔日的“清贫村”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搬进了新房,干净又整洁,住着很舒服。”从住土坯房,再到现在住上“小洋楼”,走进沙州镇青坪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村民焦志会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一幢传统样式的“四合院”:近百人名易地安置群众居住在白墙灰瓦的两层别墅里,共享庭院干净整洁,文化广场设施齐全,在青山绿水间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群众住上了好房子,吃上了“旅游饭”,青坪村安置点的高“颜值”已成乡村旅游打卡地。
“我们农家乐才开张没多久,生意就接了好几波了。”村民强锡香已经尝到乡村旅游的“甜头”,最近还接到了周末前来旅游吃饭的预订电话。
翻过一山又一山,走过一村又一村。
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都家坝村村民马肖龙脸上挂满了幸福:“如今我们摆脱了贫困,日子越过越红火。”他站在院坝里指着周围的地势自豪地说:“我这里座北朝南,可是块风水宝地,一个极佳的观景平台,可以一山看两湖,既有‘东湖’;又有‘西湖’,而杭州才仅有一个西湖的嘛!”
“咱们村可是个天然的风景区啊!”村干部引以为豪地介绍说,“目前我们全村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家家都开始起了农家乐!”每逢节假日,村里就停满了各地牌照的小车,游客们在这里尽情地品美食、赏风景。
近年来,沙州镇幸福村通过复耕3500多亩撂荒耕地,其中2200亩已建成标准化油橄榄种植基地。同时,该村发展了41家星级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达10多万人次,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增加8700元,渔家乐人均收入达到1.74万元。
据旅游部门统计,沙州镇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龙湖、幸福岛、黄金岛、乐活岛、青坪村“白叶一号”感恩文化基地等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开发出了名优绿茶、初榨精品橄榄油等农特产品,实现全镇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53.6万元。
骄人的成绩离不开党委的决策、政策的支持。去年以来,青川县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2+3+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助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5547元,同比增长10%。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新建成茶叶基地10906亩,改造提升茶园11149亩,目前全县茶叶总面积达27.4万亩,产量8600余吨,茶叶综合产值约25亿元;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2.9万亩,年产值达到13亿元。完成蒿溪地坪、清溪阴平等五个市级农民返乡回乡创业示范园创建认定,蒿溪回族乡完成2021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申报并取得成功,争取项目资金1000万元。全面完成部、省、市级各类农产品安全监测、监督抽检,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98%以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全年投入7234万元,全面完成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2.4万亩。实施品牌战略,“中华蜜蜂特色示范县”成功申报,顺利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动态管理工作审核部分的省级考核。
同时,该县不断深化东西部协作。截至目前,全县完成东西协作扶贫产品省外销售金额13234.15万元。组织全县优质农产品企业参加2021“爱尚重庆,爱上渝北”渝北消费促进季活动、2021第八届中国(杭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等活动30余户次,大幅提高了“青川造”产品的市场拓展能力和知晓率。成功培育“四川扶贫”商标企业22家、扶贫产品324个,其中青川县川珍实业有限公司扶贫产品年度销售额突破亿元,完成东部地区扶贫产品销售金额3500万元……
“踏平山路唱山歌,唱不尽满眼好风景;唱过老歌唱新歌,唱不尽今朝好心情;唱过茶歌唱甜歌,好日子放在歌里过……”好产业带来好收入,好风景昭示好年景。新的一年,青川满怀喜迎党的二十大的豪迈,乘着中央“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减税降费的利企惠民措施”“国家制造业转移”和广元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强劲东风,不断把发展成果变成发展红利,变成推进乡村振兴战力强大动力,变成群众节节攀高的幸福指数。(刘保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