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作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
当前,数字农业发展需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农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加快数字农业发展,提升数字化生产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钟真接受了记者专访。
数字农业是将数据作为新的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
“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钟真举例,农业生产前,对于种什么、种多少、价格如何等问题,依据以往的大数据可以精准地预测出来。农业生产中,除了做到标准化生产,还应该尽可能实现实时精准地有效管理,使其更有成效。农业生产后,电商是典型代表,实现了更快更高效的销售,解决了农民卖不出去等难题。总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了对农业产前规划、产中作业、产后销售等全方位优化管理,对于以传统小农户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和提升。
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离不开好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最大的驱动是数据,数据发挥驱动作用依靠什么?钟真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人力资本”。
以北京简耘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团队深耕与马铃薯生产相关联的大数据算法领域,研发的马铃薯生长健康监护系统——“耕简单”,通过自主设计的土壤仪、气象站、无人机、户外相机、卫星遥感等设备,采集包括气象、土壤、作物营养、作物体征等种植数据,再通过人工智能系统中多个复杂且严谨的科学种植模型,将实时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在马铃薯不同生长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精准种植建议及农艺实施方案。通过“耕简单”提供的数据监测服务,单人人效由7000亩地提高到1.5万亩地。在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中,依托传统的马铃薯种植业,简耘探索出一条“数据+服务”的现代农业盈利新模式。
2021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把信息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做出了统筹安排。
“通过数字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应该从‘以人为核心’向‘以数据和人并举’转变。”钟真说,从物质投入上看,以土地、劳动、资本为核心在向以数据资源为核心转变,但这只是表象,归根结底还须以人为本,以人的能动性为主。从技术手段上看,以经营体系的内在规律为主在向越来越依靠人工因素转变。
钟真认为,发展数字农业,虽然核心要素是数据,但关键还在人的因素。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制约是缺乏人才。建设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离不开人才,既需要中高端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农民,所以要采用多种形式、多层次加强培养各类人才。特别要注意的是,初期的示范引领者缺失是数字乡村发展的重要瓶颈。
钟真提出,应该把打造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作为数字乡村战略的重中之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人才实训和交流,培养兼具文化内涵、技术水准和创新思维的数字化人才队伍。应结合乡村人才振兴,加大数字乡村复合人才的培养,支持数字乡村创新创业,推动数字乡村发展。同时,要想推动更多数字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必须稳扎稳打,耐心培养更多一懂两爱、服务乡村的数字型人才。
随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将数据列为新生产要素,数据红利释放对破解乡村低水平发展困境具有越来越重大的战略意义。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已经从投入阶段发展到产出和分配阶段。钟真认为,数据要素利用能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变迁,优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能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激活城乡要素资源流动。
“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设针对农业技术、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基础数据资源体系,统筹建设针对农产品种植、培育的数据系统,为农业农村精准管理和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钟真说。
我国正式进入“数字经济”红利大规模释放的时代。当前,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技术过硬的企业并不多,行业内优秀品牌企业稀少。钟真认为,企业若能抓住机会,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降低成本,真正解决客户的实际困难,严把质量关,必会占领市场。
谈到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钟真说,利用好数据要素还需解决好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三大问题,这不仅涉及硬件智能设施的配套使用,也需要数字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匹配。
同时,钟真表示,应不断加强数据要素治理,确保数据安全。农业大数据如今已是一种战略资源,以数据驭动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发展,经过与其他要素的融合,可以提升农业生产力。伴随农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数据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也可以说是原动力。随着农业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如何对其加强管理、明细产权和分配制度、确保数据安全等也是不能逃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