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吉林重度盐碱荒地试验田喜获丰收

日期: 2021-11-08 浏览量:1543 来源: 农民日报 分享:
【字体: 打印

         近日,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组织吉林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赵兰坡教授、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才卓研究员、吉林农大生命科学学院王丕武教授三位专家对“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安(吉林西部)示范区覆沙埋秸造旱田改良的200亩重度盐碱地示范田进行现场测产。示范区按照18.9 平方米取样,3次重复实收、脱粒、测水等标准程序进行测产,玉米籽粒含水量折算成标准水(14.5%),覆沙造旱田技术示范玉米产量428.3公斤/亩,达到当地平均产量的93.52%,埋秸造旱田技术示范玉米产量338.4公斤/亩,达到平均亩产的73.89%(当地平均亩产458公斤)。专家组一致认为,覆沙埋秸造旱田技术改良利用重度盐碱地效果显著,可实现盐碱荒地变优质农田。  

  长期以来,盐碱障碍严重的土地或无法耕种,或作物低产,严重制约了区域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发展。东三省有1.15亿亩盐碱地,采取有效措施,改良盐碱地,实现作物正常耕种,将大幅增加优良耕地面积,对保障国家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将发挥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也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今年中科院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联合开展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该项工作在吉林西部设置了大安(吉林西部)示范区,示范区负责人黄迎新研究员介绍,该示范区主要致力于盐碱地生态治理等方向的攻关示范,通过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技术,全面提高盐碱地的生产力和土壤质量。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周道玮研究员介绍,中科院东北地理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展了盐碱地治理研究,从农田、草地和湿地多个土地类型开展工作,获得了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近10项,育成了耐盐碱水稻、大豆等多个品种。我国松嫩平原沙坨地-盐碱地镶嵌交错分布,风沙土资源丰富。风沙土含盐量低、结构疏松,风沙土与盐碱土混合能有效降低土壤盐碱含量,在盐碱土地上覆盖一定厚度的沙地土壤,可限制下层盐碱土的盐分向上移动,起到“沙压碱”和“沙压盐”的作用,同时创建覆沙耕作层,可改良发展为优良农田。周道玮告诉记者,“我们目前采用的技术是在盐碱地翻埋粉碎农作物秸秆,能有效疏松土壤,结合喷淋补水,具有淋盐渗盐、隔层抑制的作用,同时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其他营养元素,提升土壤地力,可以一体化解决盐碱-干旱问题,实现重度盐碱地改良及高效利用。”

  试验田位于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该试验地pH值为10.23-10.76,土壤电导率(1:5)为0.071-0.092 西门子/米,属重度盐碱荒地,作物无法正常生长。技术人员在盐碱地覆盖20厘米厚风沙土,或在盐碱地翻埋40吨/公顷粉碎秸秆,种植玉米,行距65厘米,株距29厘米,施肥量纯氮180千克/公顷、五氧化二磷70千克/公顷、氧化钾70千克/公顷,玉米播种后至苗期勤喷淋浇水,保持地表湿润,其他生育时期视干旱情况喷淋浇水,其他管理与常规大田相同,这是第1年改良种植玉米,玉米长势旺盛,产量可观。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