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川北吟诵” 留下古人吟诵诗文之声

日期: 2021-09-23 来源: 广元新闻网 分享:
【字体: 打印

他随身带着摄像机和录音笔,自驾走遍全川,去拜访中国最后一批读过私塾的老人,只为留下古川人读书吟诗的声音。 7年来,“川北吟诵”非遗传人、广元市国学研究会执行会长陈洪抢救传承传统吟诵,历尽艰辛。

吟诵 无谱的“唱读”

许多人可能分不清楚吟诵和朗诵的区 别到底是什么。一说朗诵,人人皆会,而要 将古诗文吟诵出来,却能难住许多大学中 文系教授。 那么吟诵到底是什么呢?吟诵其实是 建立在方言语音系统上的一种传统读书吟 诗腔调,是根据汉语言本身的发音特点而产 生的读书腔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距今已 有2000多年的传承历史。吟诵是古代私塾 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传统汉诗文最 主要的创作方式和诵读方法,是保存地方方 言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吟诵与现代朗 诵、唱歌有很大的不同,没有乐谱可循,主要 在于口头传承和灵活自如地运用,不用乐器 伴奏,郭沫若先生曾将之形象地比喻为“无 谱的自由唱”。

专家 呼吁关注四川传统吟诵

自幼接触传统吟诵(四川地区谓之“唱 读”)的陈洪,早些年并不太重视这个自己 早已耳熟能详并正在被“丢弃”的地方文化 遗产,而是前往北京、上海等地求学,学习 唐调等著名传统吟诵调。在上海,他有幸 得到了唐调吟诵第一代传人陈以鸿先生、 萧善芗先生的亲自指导,更多次向《老残游 记》作者刘鹗后人、近代文学专家刘德隆教 授请教吟诵。在这些老先生的支持下,陈 洪曾大力在四川各地推广唐调吟诵,但由 于学习唐调吟诵的难度较大,普及推广工 作并不理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拜访了教 育部聘吟诵专家、北京语言大学王恩保老 教授。王教授对他执着于传统吟诵的抢救 传承很是感动,告诉他唐调吟诵确实值得 学习和传播,但作为一个四川人,王教授建 议他可以去做一下四川吟诵的采录和抢救 工作。随后,为了留下四川古人读书吟诗 的声音,他开始奔走于全川各地,给各地诗 词学会和中小学主讲诗词吟诵讲座,在高 校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程,通过这些方 式不停地搜寻四川吟诵尤其是川北吟诵的 采录线索,采录、搜集、整理传统吟诵资料。

抢救 只为留下悦耳读书声

为了更好地开展采录搜集工作,陈洪自费 买了一台摄像机。7年来,他扛着摄像机,带着 录音笔,自驾着一台国产越野车,跋山涉水,走 遍了四川的20余个市州。由于最后一批读过 私塾的老人大多已进入耄耋之年,因此吟诵采 录工作推进得十分缓慢。一次,他前去广元市 旺苍县燕子乡拜访一位读过12年私塾的老人, 由于对道路不熟,指路的朋友又带错了路,他 把车开到了半山上,狭窄的泥山路崎岖不平, 只容许一辆车单独通过,路的一边就是陡峭的 悬崖,一不小心就容易发生车毁人亡的交通事 故。就是在这样的艰难险阻下,他最终找到了 老人的家,并成功完成了拜访采录工作。 事实上,与成功采录相比,更多的时候,陈 洪是无功而返或者追悔莫及。一次,陈洪听说 广元南山上有一位老人会吟诵,遂前往拜访, 结果到了以后一交流才发现,老人会读唱本, 虽然也是“唱”,但绝不是吟诵。这样无功而返 的事情数不胜数。还有一次,陈洪听说广元退 休老教师卿百川先生会吟诵,便急着想去拜访并采录老人,由于已近腊月底,于是他便和老 人约定春节后去拜访。年后不久,卿老师便去 世,陈洪就这样错失了吟诵采录的机会,每每 提起这样的事例,他都是后悔不已。 陈洪每次去拜访那些上过私塾的老人,都 会提前准备好吟诵采录诗词读本,让老人们照 着读本上的古诗文来“唱读”。但绝大多数老 人根本就不需要读本,而是张口即吟,更有甚 者可以吟诵一两小时。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 魅力在这些老人身上得到了完全的彰显。如 今的川北农村哭祭,还依稀保留着川北吟诵的 影子。 7 年来,陈洪亲自采录了 50 余位私塾老 人,搜集、整理了30余位私塾老人的吟诵影像 和音频资料,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四川传统吟诵 资料。他将这些吟诵资料合辑在一起,称之为 “川派吟诵”。2018年,陈洪主持申报了四川省 社科基金项目《四川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 究》,该项目是广元建市以来首个获批设立的 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总结 助推吟诵申遗与推广

相对于四川吟诵,川北吟诵特指流传于四 川北部广元一带,依据川北方言本身的发音特 点而产生的一种读书吟诗腔调,是介于川北方 言念读与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 口头表现方式,是吟诵者通过声音形象来表达 自己所感悟的诗文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手 段,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川北吟诵是川北地区 古代诗歌吟咏形式流传于今的重要见证,它不 仅展现了历史上川北文人阶层吟诵音乐的风 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四川话的一些音韵特色,为 我们今天了解传统诗文的吟咏特点提供了重要 的参考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另 从交叉学科的角度看,它在文学、音乐学、语言 学等学科领域所具有的综合性研究价值,是不 言而喻的。同时,川北吟诵也是川北地区传统 私塾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对背诵古诗文具 有极好的辅助作用。作为川陕甘交界之地,广 元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南北文化交融发展, 川北吟诵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传承历史。 经过总结,陈洪发现,无论是川北吟诵还 是四川其它地区的传统吟诵,腔调大体上相 似,从腔调上大致可以分为吟诵调、吟咏调和 吟唱调。读文时略带韵味和拖腔,多用吟诵 调;吟诗多用吟咏调和吟唱调。吟诵调调式单 一,旋律简单,音调同语言紧密配合,唱念相 间,多用于读经和读文;吟咏调已有比较鲜明的音乐形象,曲式结构也有了变化对比,音调 比较婉转动听,旋律随着感情的变化展开,多 为独自吟诗和创作诗文时使用;吟唱调更接近 于唱歌,多为当众表演时使用。 陈洪发现,吟诵的旋律节奏、吟诵腔调与 方言的平仄声调紧密相连,如影响到旋律走向 的“平低仄高”“平直仄曲”,决定节奏疏密的 “平长仄短”等。在音步、节律方面,主要以 “诵”为基础性节奏(一字配一两个较短音),通 常是在与“吟”(一字配一个或几个音连缀的长 腔)相结合的情况下体现出节奏特色(如两字 一短顿、一句一长住),故“亦吟亦诵”是较常见 的节奏形态。旧时文人吟诵文章时多为自娱 自乐,小声吟诵,调式单一;若吟诵诗词,便采 用吟咏调或吟唱调,或低吟、或高诵,情到深处 时,并伴之以肢体动作,谓之“摇头晃脑”。 吟诵理论的总结阐述,对吟诵申遗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常州吟诵已被列为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广元本土的“川 北吟诵”,2018年2月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正在积极地申报创建为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为了让吟诵再次回归我们的学习生活,陈 洪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四处举办免费的 吟诵公益讲座和培训,让极具感染力的吟诵再 次走进大众视野。

传承 让古诗文吟诵恢复“旋律”

据文献记载,吟诵作为传统汉诗文的诵 读方式,本属于群体性传承,民国以前的读书 人,人人皆会吟诵。由于民国政府成立伊始 即废除读经,私塾逐渐消亡,吟诵才淡出我们 的视野,并濒临失传,而现代朗诵则伴随着 “文明戏”(话剧的前身)的传入,逐渐走进我 们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陈洪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以诗词吟诵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他认为,吟诵诞生于文言文的语境中,只有通 过吟诵,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和内涵,所以说,吟诵是学习和传承中国古典 诗文最有效的手段,而朗读却无法达到这个 效果。在全省许多中小学,陈洪都曾亲自给 孩子们上过诗词吟诵课,他发现,当古诗文有 了旋律,孩子们不再讨厌,并且很快速地喜欢 上了古诗文,记忆背诵也变得轻松起来。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