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联合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在线发布《2021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近年来,县域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支持农村电商、农产品电商、乡村人才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接连出台,县域电商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县域网络零售额达35303.2亿元,同比增长14.02%。其中,全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3507.61亿元,同比增长29.0%,县域农产品电商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报告》显示,从区域情况来看,2020年,华东地区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481.7亿元,占全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比重为 42.2%,排名第一。
从增速来看,东北地区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速最快,同比增长69.8%。近年来,“网红经济”在东北地区迅速崛起,带动了直播电商、网红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并不断与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县域经济等创新融合,为区域农产品电商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西北地区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全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从2019年的2.3%下降至2020年的2.1%。西北地区是我国农产品集聚度较高的区域之一,但农产品电商发展相对缓慢。
从省市情况看,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排名前三,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比分别为21.4%、13.5%和11.0%,合计占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45.9%。
脱贫县特色农产品电商价值链逐步显现。欧特欧监测数据显示,从832个国家级脱贫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看,排名前五的脱贫县全部在西南地区,其中,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重庆市丰都县的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列一、二名,占全国脱贫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1.5%、4.8%。从农产品品类看,各县的热销农产品多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如重庆丰都县的牛羊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普洱茶、云南文山市的三七等。各县围绕农产品上行,通过对本土特色农副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开发、宣传,融合短视频、直播等营销推广渠道,培育出了一批网红产品,如勐海县的普洱茶、平江县的辣条、砀山县的砀山梨等,打通了脱贫县农产品出村的新通路,带动了脱贫县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升了价值链。
在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电子商务从流通端切入,逐步向农业产业链上游延伸,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推进农产品在生产、组织、管理、加工、流通、储运、销售、营销、品牌、服务等环节互联网化,助力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借助消费端积累地大量消费者数据,电子商务让农业生产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种植、生产的品种和方式,与市场建立持续、稳定的新型供需关系,赋能订单农业、定制农业、众筹农业、预售农业等创新发展。
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带动和引领下,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数字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地方政府、电商企业等充分利用电商大数据,推动电商大数据与农业管理深度融合、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智慧物流发展,数据要素成为驱动农村电商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为推动县域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农村电商作为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作用,切实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从供应链角度规划农村电商发展。瞄准农村电商发展的短板瓶颈环节,推出一批以农村电商为引领的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等重大工程项目,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突出地域特色,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培育打造品牌,树立区域形象,让农村电商产业和相关特色产业实现上下游联动效应。二是深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降低冷链物流成本,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三是创新构建县域农村电商应用场景。针对县域电商发展问题和痛点,推动地方政府、农产品企业与电商平台等深入合作,将县域农村电商发展与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突出农村电商在推动农产品供给侧数字化方面发挥作用,促进贯通农产品种植、加工、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全面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农产品电商优质品牌建设,发展订单农业。四是全面加强县域农村电商服务支撑。把农产品电商作为未来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以电商倒逼农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
《报告》指出,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为县域电商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农村电商的巨大潜能将加速释放,数字化生活消费方式变革将重塑县域农村大市场,电商创新发展将助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驶入快车道,县域电商还将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