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区:“一针一线”绣出土地发展空间

日期: 2021-06-11 来源: 广元新闻网 分享:
【字体: 打印

广元新闻网记者谢佳蕾

顺着新修的水泥路可以把车子一直开到山顶,路旁新整修的梯田里农作物欣欣向荣,半山腰的一座水塘倒映着蓝天白云……6月7日,走进利州区大石镇,仿佛进入了一幅祥和的乡村图景。

利州区耕地面积仅有22.3万亩,土地资源匮乏、粮食产量低。然而2020年,全区粮油播面34.3万亩,其中粮食29.5万亩,油料4.8万亩;粮油总产量8.58万吨。

这得益于该区多措并举,应种尽种,积极稳定粮油播面和产量,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用“一针一线”绣出土地发展空间,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桃园育豆“育”出土地双丰收

一大早,走进大石镇青岭村,成片的果树葱葱郁郁,拳头般大小的油桃红灿灿地挂在枝头,树下的果农们正顶着烈日采摘果子……

“我们已经在采摘今年的第一批桃子了,然后到8月,各个品种的桃子陆续上市,套种的花生也可以卖了,辛苦了一年,我们即将迎来丰收季。”青岭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联合社负责人凡中贵笑着说道。

利用套种模式提高产量和收入,在这里已成常态,全村4个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1300余亩,每年能收300多吨小麦、200多吨玉米、100多吨花生、50多吨油菜,总产值近600万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开始凸显。

近年来,全区始终紧盯目标,稳定粮食生产“基本盘”,摸排出1.9万亩撂荒土地,通过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他农作物,已完成复耕1.6万余亩,并积极扩大种植面积,千方百计种满种尽。区委区政府充分利用网格员的力量,摸清家底,对不同的家庭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搞互助组,相互帮助,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进行突击;对外出务工无人耕种的家庭将土地落实给当地有条件耕种的农户进行耕种;对撂荒的土地,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进行专题研究,确保复耕;对幼果林采取套种大豆,全力稳定播种面积,守住安全底线。

稻田养鱼“养”出致富新路径

近日,大石镇小稻村的秧苗刚刚冒出头,村干部就到各地考察鱼苗,不久后,一筐筐的鱼苗就会放入水中,同样一亩土地,村民们可以多拿一份收入。

“稻米亩产量可达600斤左右,每斤4.5元,每亩产值2000多元;每亩产鱼50斤,亩产值在500元左右。”小稻村党总支副书记赵平算起了丰收账。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稻鱼共赢。利州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促进粮食生产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

近年来,全区持续推进“两减一控”,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配方肥达到95%以上,秸秆还田90%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积极发展油菜+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玉米(大豆)和绿肥生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地力水平。

2021年,全区油菜扩种5万亩、大豆扩种3万亩,推广稻田养鱼(虾)3300亩。

农旅融合“融”出一片好春光

6月9日,龙潭乡曙光村的农家乐里,游客们正在品果赏景,不远处的葡萄园内,葡萄藤上长出了嫩果,藤下的西瓜苗翠绿喜人……生机勃勃的第一产业,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

“我们村里种了20余亩葡萄,里面套种了西瓜,还有45亩黄桃套种当归,还种的有梨树、脆红李、樱桃、芍药,游客春季来赏花,夏季来品果,还可以摘野菜、散步,生意很好,端午节我们都已经预问满了。”紫金阁农家乐老板程德强高兴地说。

园区里的水果吸引来了不少游客,村民们更是利用房前屋后种起了蔬菜、鲜花,不仅让游客可以体验采摘的快乐,更是把农特产品变成了现金。

“我自己种的蔬菜基本就够游客吃了,吃剩的饭菜我又拿来喂猪,猪粪又弄来沤肥,搞成了这么一个循环模式,每年有20多万的收入。”程德强说,“现在不比我在外面务工赚的少,村里很多人都回来搞农家乐了。”

龙潭乡曙光村、白朝乡月坝村、大石镇青岭村……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利州区积极打造集休闲、度假、康养、露营、采摘、文化民俗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村里的果蔬、花卉等农副产品也变成了旅游产品。农户的资产性收益不断增加,有效实现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的互动双赢,以旅游项目带动当地土特产销售、餐饮住宿、产品深加工等农村二三产业蓬勃发展。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