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婷
作为自然环境复杂区、人类活动多样区,气候变化对四川的影响范围广、类型多、风险大。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以多个国家、省部级项目为支撑,跟踪分析四川气候资料,对四川气候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随着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持续,四川省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特别是高原冰川冻土、川西北泥炭地、大江大河沿岸、干热河谷地、大熊猫栖息地等地区气候变化风险形势严峻。”日前,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研究员陈超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详解四川气候变化的事实趋势、未来影响预估及应对策略。
A看现状
盆地区“暖、干”化 川西高原“暖、湿”化
据1961年-2019年间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人员发现:近20年是四川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时期。在观测期内,四川全省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17℃。
按照四川地形特点,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展细分研究发现:同一时期,攀西地区升温速度最快,为0.29℃/10年,超过同观测期内每10年气温升高0.24℃的全国平均水平;盆地升速最慢,为0.14℃/10年;川西高原升速居中,为0.23℃/10年。
分季节看,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变暖趋势,其中冬季平均气温上升速率最快,平均每10年升高0.20℃。1961年-2019年,全省年降水量区域差异大,其中盆地每10年减少12.7毫米,川西高原每10年增加10.4毫米,攀西地区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
可见,盆地区气候“暖、干”化发展趋势明显,而川西高原则表现为“暖、湿”化。
B看趋势
高温事件增多、低温事件减少的变化趋势明显
1961年-2019年,四川平均最高气温每10年升高0.23℃,高温事件增多、低温事件减少的变化趋势明显。
通过对极端气候事件进行预估评价,研究者判断,未来四川的高温、干旱和暴雨事件可能更为频繁。
研究显示,2021年-2050年,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和高排放两种情景下,四川均表现出显著升温趋势。整个四川在未来30年不同年代均表现出增暖趋势,其中川西高原增温幅度较大,四川盆地增温较小;降水总体变化趋势不显著,其中高原地区仍然呈现降水增多趋势。
研究同时发现,近37年来,随着四川省以及各区域平均风速、通风量、风速较大日数减少,全省大气自净能力在减弱。这种变化在盆地区域尤其明显。
高温热浪和奇寒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大气平流层臭氧保护层减少,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四川盆地夏季更加闷热、冬季雾霾显著增加……研究者警告,气候环境条件的改变,将加大当地居民的健康安全风险。
C看影响
对农业影响弊大于利 水安全可能面临新挑战
四川在全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四川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总体上,弊大于利。
从有利方面看,农业气候条件改变,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一年多熟制种植面积增加。不利影响为:由于热量改善,作物发育阶段提前、生育期缩短,农业气候生产潜力下降,小麦锈病等病虫灾害发生面积增加、发生期明显提前。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级阶梯中的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水资源丰富。
近年来,四川主要江河流域径流量减小,湿地面积减小,冰川融化退缩。以“黄河九曲第一湾”所在的若尔盖湿地为例。对1980年-2016年观测数据的分析显示,若尔盖湿地径流量以0.85亿立方米/10年的速率下降,秋季减幅最大。对未来的预估分析表明,2021年-2050年,若尔盖湿地径流将进一步减少,可能加剧若尔盖湿地退化,导致黄河中下游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
同样,长江上游降水减少,伴随气温升高和潜在蒸散发量增加,总径流量和多数子流域径流量均呈减小趋势。“气候变化可能对中国的水安全提出新挑战。”陈超表示。
D看对策
适应和减缓并重分区 分类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大部分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
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研究人员看来,四川气候变化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温室气体、大气气溶胶、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等人为因子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以成都为例,成都市区气温近十多年来的持续快速上升,就与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显著的城市“热岛效应”密切相关。
“面对气候变化挑战,任何地区、任何人都难以独善其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路径。”陈超等研究人员认为,相比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有为的分区分类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快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支撑保障体系。
专家建议
分区分类适应气候变化
●川西北高原高山区以生态安全、水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为重点,严格控制旅游、畜牧、采矿等开发活动,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草原湿地保护修复,提高冰川冻土观测能力,开展水资源风险评估和管控;科学布局城乡居民点和重大工程,提高滑坡、山洪、泥石流、冰雪等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川西南高山峡谷区 以农业安全、干旱防御、森林草原火灾防治为重点,有序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高效节水型农业;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立体观测、预警、管控和灭火能力。
●环四川盆地山区 以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为重点,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龙泉山、华蓥山等森林质量;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畜牧业、林下经济。
●成都平原浅丘区以水安全、城市安全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城市边界。加强自然水体和河岸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和海绵工程,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盆地丘陵山区 以农业安全和城市安全为重点,适度发展规模化农业和立体农业,推广抗逆农业品种,推动种养结合;提高城市绿化质量,缓解高温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