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地处四川盆周北部山区,毗邻陕西、甘肃两省,境内平坝、丘陵和山地相间,河流、溪涧与山塘交错,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辖四县三区、142个乡镇、1380个行政村,农村户籍数70.42万户、常住农户63.54万户。近年来,广元市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民生”理念,坚持把农村改厕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以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户厕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农村地区转观念、改陋习、促文明、建新村的农村改厕路径。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省级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179个,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
一、三管齐下,“一盘棋”统筹谋划。
(一)六大行动协同推进。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将农村改厕放在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大盘子中统筹谋划,市县均明确由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组,建立起“1+4+2”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即1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协调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4个专项行动推进组和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居民文明素养提升2个推进组,坚持部门联席会议和联络员集中办公制度,制定出台了《广元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广元市推进“厕所革命”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将农村户厕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畜禽粪污处理统筹实施,有效推动“厕污共治”。
(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采取“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方式,在北部山区、河谷走廊、丘陵低山区域不同类型地区选择24个村,根据区域特点、建设模式、群众基础等不同情况,开展样板村建设、示范户打造,构建“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格局,总结探索出一批适宜不同类型地区可借鉴、可复制、易推广的改厕技术模式和经验做法。如剑阁县探索出“开好三个会议、做好三次确认、落实三个统一、建立三支队伍、健全三项制度”的“五个三”农村改厕工作推进机制;昭化区创新“三步聚合力、三分探路径、三关把质量”的“三个三”农村改厕经验。
(三)强化督导跟踪问效。将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督办工作,纳入全市乡村振兴“大比武”目标绩效考核,分年度编制目标任务清单,并将其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督查考核重点挂牌事项,实行清单制推进、标准化实施、月调度评估、季督查通报、年考核评定的工作推进机制,构建起“市级统筹推进、县区负总责、乡镇抓落实、村级组织实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四步发力,“一张网”分类实施。
(一)分类摸底。指导县区科学制定农村厕所摸底调查表,进村入户对全市水冲卫生厕所、水冲非卫生厕所、卫生旱厕、传统旱厕、农村公厕及保洁员配备等基数和需求开展全域调查摸底,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农村改厕档案,并根据改厕进度及时更新台账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市水冲卫生厕所占85%、水冲非卫生厕所占5.2%、传统旱厕占5.5%、卫生旱厕占4.3%,行政村公厕实现全覆盖,其中建有1座以上独立公厕的村492个、占比35.6%。
(二)分类规划。坚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项目建设为契机,整体推进3个二类县区户用卫生厕所改造,同时把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示范创建、现代农业园区星级创建相结合,以景区及旅游沿线周边村、城镇村、优势特色产业带和现代农业园区覆盖村为重点优先布局,以村为单位编制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推行分类指导、整村推进、集中销号,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无害化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有较大提升。
(三)分类改造。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先后研究制定《广元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指导意见》《广元市农村户厕改造技术指导手册(试行)》,指导各地按照农户居住形态,充分尊重群众改厕意愿和利用好现有农村粪污收集处理资源,合理选择单户、联户、集中等粪污处理模式,对城镇污水管网覆盖到的村庄、农村社区,全面采用上下管道水冲式厕所,对已建并还在使用沼气池的农户推行三联通沼气池厕所改造,对一般农村地区的农户推行三格化粪池式厕所和老式旱厕改造,并在聚居点、乡村旅游景点试点推行一体化设施、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等技术改造模式。
(四)分类奖补。各县区根据地方财力和不同类型的户厕改造模式,分类制定奖补政策,其中中省财政奖补资金由县区统筹使用,补助方向上主要支持粪污收集、储存、运输、资源化利用及后期管护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设施设备建设。如利州区坚持“缺啥补啥”原则,在室外治污上对接入污水处理厂(站)和聚居点厕污共治的按实施项目方式统筹解决;对居住分散、集中处理效果不好的单户农户修建三格式化粪池的按2000元/户补助,改造废旧沼气池的按600元/户补助,老式粪坑密闭加盖的按400元/户补助;在室内改厕上按照“有一项补一项”的原则,对平整封闭墙面、封闭屋顶、硬化地面、安装蹲便池、安装厕所门每项200元/户的标准包干补助,最高不超过1000元/户。昭化区对闲置沼气池改造为三联通沼气池厕所的按500元/户补助,对厕屋完善和配套三格化粪池的按2000元/户补助,对老式粪坑密闭加盖或填埋的按500元/户补助,对聚居点和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厕污共治的按实施项目方式统筹解决,对农村五保户、残疾特困户改厕实行财政兜底。
三、四大机制,“一体化”有序推进。
(一)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坚持以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为载体,结合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印发《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标准》,充分运用村村通、明白纸、倡议书、微信推送、知客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群众工作贯穿于改厕全过程各环节,让老百姓充分知晓改厕目的、意义和政策,科学预防粪口传播,杜绝病媒孳生环境,有效调动群众参与改厕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实施改厕,带领村民积极主动参与改厕,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坚持把农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改厕成效的唯一标准,合理设定改厕工作流程,在改厕过程中,推行“五个统一”建设工作机制,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资金整合、统一材料采购、统一施工建设、统一督导考核,建立主管部门、乡镇、村、组四级质量监管机制和项目资金使用公示制度,严格落实改厕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制,明确施工队伍的保修责任。
(三)建立考核验收机制。制定《广元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和农村厕所革命考核验收办法》,指导各地按照“村级申请、乡镇初验、县区复验、市级抽验”的程序,查验厕所配套设施是否达到“十有”标准,厕改档案资料是否规范齐全,同时结合国务院大检查发现问题自查整改工作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考核验收中发现的改厕质量不高、技术不到位等问题限期整改到位,做到不达标、不通过,改厕农户不满意、不通过,验收合格的按照相关补助标准及时补助到位,改厕补助资金实行县级报账、专账核算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四)建立后续管护机制。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探索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化运营的“厕污共治”长效利用和管护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组建粪污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园区企业参与后期管护。目前全市主要有4种管护模式,即:农户付费+村级组织参与的运行维护模式、政府负责运行管护模式、市场化管理的运行维护模式、政府补助+村集体经济+农户付费模式。如旺苍县在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所在村镇建立6个农村厕所改造维护专业服务站,配备技术指导及管护人员30余名,对点对户开展建管技术指导和运维服务,并采取“农村公共服务运维经费+村集体经济+辖区内经营业主付费+农户适当自筹”的“四个一点”筹资方式保障户厕使用过程中的故障维修和粪液清运经费;利州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处置厕所粪污,由政府投资购买吸粪车,将全区分成6个片区建立管护站,组建专业管理维护队伍,有偿抽取清运厕所粪污,所需费用由农户和政府按照4:6的比例进行分摊,实现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昭化区整合畜禽粪污资源化项目资金购置粪污清运车22 辆,组建恒星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社,分片区组建6个服务分社,开展厕污资源化利用及厕所后续维护,资源利用农业主体实行烘污资源有偿利用,管护费用由财政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受益农户交一点共同承担。
四、三大保障,“一条链”夯实基础。
(一)强化人才保障。指导各地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操作、实地观摩、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层层开展对乡镇分管领导、专项业务人员及村社干部的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农村改厕的适用模式、改厕流程、施工技术、质量安全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内容,切实做到改厕技术到村、到户,确保每个乡镇有1名技术员、每个村有1个“改厕明白人”。
(二)强化资金保障。按照财政专项资金和项目资金“当引子”、金融资金“强支持”、社会资金“补缺口”的思路,建立健全“财政投入引导、农民和集体积极投入、社会力量多方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四个一点”资金筹措方式。近三年,全市在农村改厕上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21287万元。同时,各县区积极争取农发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补充贷款资金10.3亿元,用于符合规定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有效保障农村“厕所革命”民生实事和年度改厕任务超额完成。
(三)强化激励保障。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实施文明新风积分制度的通知》,推出以“十个好”评比、“十颗星”量化、“10%集体经济”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新风积分管理机制,将农村户厕建设管护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积分管理,明确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积分较高的家庭激励。如昭化区财政按照每年每村3000-8000元投入,辅以每村集体经济收益10%配套,建设道德超市194个,用于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苍溪县可用积分优先竞争村里的公益性岗位;青川县在各村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积分可用于兑换农忙时期的志愿服务,有效提升了农村居民文明素养和基层治理水平,形成精神、物质“双奖励”的常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