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聚焦三治融合。聚焦“乡村自治”,通过设置意见箱、发放意见表,面访、实答实问等方式,征求村民、自治组织成员意见建议800余条,凝聚群众力量和智慧。打好“1约(村规民约)4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组合拳。聚焦“乡村法治”,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服务站”、“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开展“送法进社区、进乡村”“送法上门”“法治赶场”120余场(次)。不断完善“1133”工作法,建立各级调委会182个,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聚焦“乡村德治,全面推进文明新风积分制度,按照“每月考评打分—每季按分授星—每年总结表扬”工作流程,创建区级以上文明村镇65个,文明社区37个,命名14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选树“五好文明家庭”1.5万个。
2.突出三公治村。推行“公开理财、公平惠民、公正议事”的“三公治村”模式。各村坚持公开理财,实行月月报账、季季审签、年年评议,群众成为财务收支的明白人。坚持公平惠民,实行“六民服务法”,群众成为民生保障的满意人。坚持公正议事,实行访贫问苦、访民所需、访贤问策“三访三问”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群众成为议事决策的参与人。“三公治村”模式被四川电视台宣传报道。
3.健全三大机制。健全考评机制,把乡村治理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评,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健全保障机制,将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等纳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区财政预算乡村治理试点工作经费35万元,2020年整合项目资金2600余万元解决乡村治理民生问题,村级公共运行经费从5万元提高到8万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村级监督体系建设,注重选拔政治过硬、群众威信高、熟悉社情民意的党员担任村(社区)党组织纪检委员(纪委书记),开展村级会计委托代理试点,全面完成村(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