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媛
迎春播撒新希望。
“去年我们买了30多斤的虫蝼种子,苗子长得很不错。”前几年800多元一斤的名贵中药材种子,如今被苍溪县龙王镇五台村62岁的张培德播撒在了自家中药材地。按照计划,今年他家药材地还将新添川贝、黄精。
儿子张平,已在成都学习多日,中药材市场的持续向好,让他下定决心新增加2亩的黄精种植面积。
老张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志智双扶树信心治愈“心病”开良方
张培德是五台村“有名”的贫困户,他和老伴患有慢性疾病常年吃药,全是“弱劳力”,儿子张平为照顾父母,只能在家附近打零工。过去一家三口,仅依靠农闲时零工收入和耕种5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890元。
因为长期贫困,刚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时,张培德对脱贫毫无信心,怀揣着“扶贫就是给钱”的等靠要思想。得知这一消息,苍溪县审计局联系帮扶干部李升先后数次登门拜访,热心地与他们拉家常,了解致贫原因,每次提起自家生计,老人都眼泪纵横:2014年在亲友帮助下借款2万元,种起了中药材,但由于没技术,刚种植不到一月就开始成片死亡。
老人的无助深深刺痛了李升的心,他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老张家早日摆脱贫困。此后,李升见缝插针地向张家人讲解扶贫政策,不厌其烦地解释他们提出的疑虑。“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小李苦口婆心的劝导,终于让张家人解开了“心结”,换了“脑筋”,树立起自强自立自谋脱贫出路的信心。
铺就产业致富路开启脱贫加速度
“五台村属高山村,无论是海拔高度还是土壤性质、气候等条件都特别适合苗木和中药材种植。”经过审计局驻村工作队多次市场考察并结合老张实际情况,确定将苗木种植作为老张家脱贫摘帽的主导产业。
2015年初,借助精准扶贫政策,老张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村委会协议苗圃种植土地50亩,在李升、驻村第一书记和村支书的帮助下,不到两个月,老张家的苗圃基地建成,种植有绿化苗木、生态植树苗、经济林果苗等5个品种近20万株,他还与苍溪县文浩核桃合作社签订了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的协议。翌年,老张有了6万元利润。他又开始盘算着如何扩大种植规模。
2016年,苍溪县把“打造中药材百亿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特色产业。老张看到了发展机遇,豁亮地吆喝起“我也要让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龙王镇党委政府和五台村两委的支持下,老张以600元/10年的价格承包了500亩的连片荒山开始栽种中药材。在政策和技术的扶持下,老张改良了种植技术,采取“药+N”套作新模式,同时采用“长短结合”的种植方式,确保地里年年有种植,年年有收获。
如今,山上500亩药材,有杜仲、厚朴、黄柏等山木药材2万余珠,有川贝、黄连、天麻等林下草本药材300余亩,经济价值近200万元,平均年纯收入近15万元,能为村集体带来固定租金3万元,可带动村里包括5户贫困户在内的近10名季节性用工的村民就业,每人每年可从中获得超过1万元的收益。
激活发展源动力蹚出创业幸福路
走进张平的卧室,一摞摞的书让人惊叹,仔细翻看,全是各种盆景栽培、根雕技法丛书。早年在外务工的张平,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花卉盆景的壮观夺目和火爆销售,便萌生了培植盆景致富的想法。以前受家庭条件制约,他只能先通过书本学习积累培植经验,如今靠种植苗木、中药材走上了致富路,他也开启了他自己的创业路。
2017年,在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下,张平获得10万余元产业扶贫资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建成了500平方米栽培区。目前他栽培了各类高、中、低档盆景花卉50多盆,同时推出盆景定制,院子里的十几棵已成型的就属专属定制,已被成都、重庆几家花卉公司订购,价值20多万元。
为实现当年受益,张平还搞起根雕。他家客厅摆放着10多件根雕作品:有功能多样的茶几,有造型独特的花架,宛如天成。根雕作品一般一个能卖5000元到8000元不等,近年来,依托线上销售,他的根雕生意越来越红火。
说起精准扶贫带来的变化,老张笑开了花:“做梦都没想到,我家还能脱贫致富奔小康!”
对小张而言,在根雕园艺中,他收获着精神和物质的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