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单列专章部署安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三农”发展突出短板,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新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进一步打牢夯实农业基础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更多资源投向农村,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主线,必将带来农业大发展、农村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我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要让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镇、农民与市民一起现代化,一个不能少。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问题仍很突出,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在扩大,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还在大量流向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城市比还是两个天地,“三农”还是全面现代化的“短腿”。在“四化”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都是快变量,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而农业农村是慢变量,动植物生长有其自然规律,生产技术变革的制约因素更多、突破的周期更长,农村发展基础薄弱,更应快马加鞭,如果不能发展得快一点,城乡和工农差距会拉得更大。
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有广大的市场、广阔的投资空间,将来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大体相当,这是多大的投资空间!农民的消费边际倾向明显高于城市居民,近6亿农村常住人口消费上来了,这是多大的市场!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农业农村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如果说全面小康阶段的底线任务是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全面现代化阶段的重中之重则要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三农”要看到明显变化,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建议》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系列部署安排。我学习理解,重点要抓好三件事。
第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让乡村面貌再有个大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民生痛点。现在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地铁公交出行便利,但2/3的行政村通组道路还没有硬化,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不到30%,农村居民养老金水平和低保标准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差距还很大,农村学校、卫生院与城市差距也不小。如果“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不能达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建议》为此专门写了一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标题中出现行动的就这一个,并提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为什么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还要专门提出乡村建设行动?主要是乡村建设历史欠账多、发展基础弱、农民呼声高,如果不抓紧行动起来、通过一段时间集中建设,就难以补上农村现代化的短板。
这个“行动”不是口号,不是概念,而是要落实到具体工程项目上,体现到真金白银的支持上。要坚持规划先行。这些年乡村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没有规划或不按规划来是一个重要原因。要加快村庄规划工作,统筹县域内城镇、乡村布局,指导有条件的村科学编制好村庄建设规划。要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城里有的农村也要有,标准可以有差异,但应逐步大体相当。要启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物流等条件。要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原来三年行动取得明显效果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宜居的美丽乡村。要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优化配置,向乡村覆盖,让农民享受到基本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这其中,增强县城、乡镇所在地和一些中心村的公共服务能力是重要抓手。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争取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再有个明显进步,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地区、脱贫群众跟上全面现代化步伐。今年底脱贫攻坚战即将取得全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建议》中专列一节部署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任务。我理解,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个是脱贫群众收入还不高,就业还不稳定,还有不少收入略高于贫困线的边缘户,遇到波动或冲击,有可能返贫或致贫;另一个是脱贫地区历史上发展长期滞后,还有不少脱贫县,现在虽然摘了帽,但只是解决了基本问题,发展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更重,需要继续给予支持。
所以“十四五”时期还要重点关注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一方面,用乡村振兴的办法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在脱贫地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发展基础,增强脱贫群众发展能力,对农村低收入人口搞好常态化帮扶,选择一部分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另一方面,要借鉴脱贫攻坚的办法推进乡村振兴,把脱贫攻坚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经验移植过来,搞好领导体制、发展规划、政策投入、工作体系、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顺乎逻辑的演进发展,加快脱贫地区现代化建设。
第三,全面推进“五大振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道路。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温饱、小康到现代化,农民群众期待有更满意的收入,更便利的生产生活设施,更加生态宜居的村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城市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期盼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这就要求今后“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战转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由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转向解决城乡差距问题,让亿万农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干的事很多,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当头炮”,梯次推进、全面展开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一起抓,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水平。产业振兴是“五大振兴”之首,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乡村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要聚焦全面现代化要求,推动产业由全面覆盖向提档升级、可持续发展转变,加快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向农业多种功能要效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县域综合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全产业链提升竞争力,更好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没有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扶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农民,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创新创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传承提升农耕文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让绿色成为农业农村的底色,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善治乡村、平安乡村。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脱贫攻坚之所以取得伟大胜利,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样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切实抓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贯彻落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过程。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要以更大力度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争取在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上有个大的突破,解决好“钱地人”的问题,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活力。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责任,特别是督促县委书记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真正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转化为具体的政策举措,集中资源、增加投入、选派干部、硬核考核,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障。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落实五中全会部署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这些实事行动起来,坚持不懈、扎实奋斗,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定会顺利推进,乡村面貌一定会发生巨大变化,城乡差距一定会显著缩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