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利州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新局面

日期: 2020-04-14 浏览量:1600 来源: 利州区农业农村局 分享:
【字体: 打印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努力开创利州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新局面

摘要: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市委产业扶贫重要工作部署,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增添扶贫举措、加大工作力度、下足绣花功夫,补短补弱、补缺补差,不断提高农业扶贫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扶贫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在利州区农业产业扶贫领域里落地落实、落地见效、落地出彩三个方面进行了客观阐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磅礴力量和勃勃生机。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关键还是要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扶贫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央布局的脱贫攻坚战“五个一批”工程中,产业扶贫是处于第一位置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明确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激活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要务必发展好产业,没有产业,没有经济上的稳定后续来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一、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重要论述在利州区农业产业扶贫领域里落地落实

在农业产业扶贫中,利州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扶贫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担当为农之干、汇聚为农之智、服务为农之富、书写为农之美”的扶贫思想,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扶贫理念,以“山清水灵秀,农荣民安乐”为扶贫宗旨,以发展农业产业为扶贫路径,采用“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科技生产、高水平利用、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扶贫方式,依托市场,遵循民愿,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禀赋,深入落实国家产业扶贫政策,大力推进优质粮油、绿色果蔬、生态养殖、道地中药材、木本油料和四季花卉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着力把农村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好地方、把农民提升成为让人羡慕的好职业、把农业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一)科学布局农业扶贫产业

1、农业扶贫产业生产区域布局。

一是优质粮油扶贫产业布局。以宝轮镇、大石镇、荣山镇、龙潭乡为核心建设优质粮油生产区,带动其它乡镇发展粮油产业。二是绿色果蔬扶贫产业布局。以宝轮镇、大石镇、三堆镇、龙潭乡为重点建设精品设施蔬菜生产区;以宝轮镇、荣山镇、大石镇、三堆镇、龙潭乡为重点巩固提升专业商品蔬菜生产区;以宝轮镇、荣山镇、大石镇、龙潭乡、白朝乡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反季节蔬菜生产区;以白朝乡、金洞乡、三堆镇为重点打造食用菌产业区;以龙潭乡、大石镇、宝轮镇、嘉陵街道等乡镇(街道)为重点打造伏季水果生产区,发展梨、桃、枇杷、葡萄、李子为主的伏季水果产业。三是生态养殖扶贫产业布局。建立以龙潭乡为核心的现代生猪养殖示范园,带动大石镇、宝轮镇、三堆镇等乡镇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建立以荣山镇为核心的现代肉牛养殖示范园,带动大石镇、嘉陵街道等乡镇(街道)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建成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立以白朝乡为核心的肉羊养殖示范园,带动金洞乡、三堆镇、宝轮镇等乡镇重点发展肉羊养殖,建成优质肉羊生产基地;建立以大石镇为核心的剑门关土鸡示范园,带动宝轮镇、龙潭乡等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家禽养殖。四是道地中药材扶贫产业布局。在龙潭乡、宝轮镇等中低山区重点发展杜仲、金银花、北五味、前胡、菊花类等中药材产业;在荣山镇、大石镇、三堆镇、金洞乡、白朝乡、嘉陵街道等中高山区重点发展石斛、天麻、茯苓、灵芝等中药材产业。五是木本油料扶贫产业布局。在现有核桃产业发展基础上,建成三堆、荣山两个“一镇一品”核桃产业强镇。在中部河谷走廊(菖溪河)发展优质核桃1万亩,在东部中高山(鱼洞河)发展优质核桃1万亩,在北部中高山(嘉陵街道)发展优质核桃1万亩;以大荣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在大石镇、宝轮镇等乡镇提升油橄榄0.6万亩。六是四季花卉扶贫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结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龙潭芳香南山花卉博览园,夯实泥窝花花世界、龙潭鲲鹏小镇等花卉产业基础。

2、农业扶贫产业链布局。就近建设与产业基地规模相适应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依托现有工业园区布局扶贫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线上交易平台,配套建设烘干冷链物流设施。合理布局农业扶贫生产性、经营性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等扶贫新业态。

3、农业产业扶贫科技力量布局。按照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工作部署,每个贫困村(包括非贫困村)选择1—2个优势主导产业,发展1—2个带动企业,培育5—7户科技示范户,推广3个以上优良品种,每户有一个扶贫主导产业。贫困村派驻一名驻村农技人员,每月驻村不少于5天,技术集中培每季度不少于1次,非贫困村建立一支农业技术巡回服务技术小组,每月技术服务不少于1次,技术指导服务乡村全覆盖。区上建立专家服务团队,指导全区产业发展,进一步明晰各村主导扶贫产业,制定完善扶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保持发展定力,集成发展要素,着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强力支撑扶贫产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三园扶贫联动”建设。高质量建设现代扶贫农业(林业)示范园区“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示范园、家庭产业扶贫示范园,推进“三园”扶贫产业联动、主体联动、经营联动、利益联动,壮大发展优势特色扶贫产业基地。每年创建1个市级、2个县级现代农业(林业)扶贫园区。同步推进前两轮现代扶贫农业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通过现代农业(林业)扶贫园区引领,每个村至少建设1“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有生产能力的贫困农户建设1个家庭产业示范园。努力建成龙潭雪梨、白朝食用菌、三堆和荣山核桃等一批名副其实的“一镇一品”扶贫产业示范强镇。

(三)做强扶贫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特色扶贫农产品初加工,重点围绕扶贫特色农产品开展原产地清洗、分选、烘干、保鲜、包装、储藏等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推动扶贫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让贫困农户分享增值收益。严格按照产业扶贫政策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助设施建设用地,将农产品冷链烘干设施、农产品初加工设施、休闲采摘设施等纳入农业附属设施范围。着力提升扶贫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率,扶贫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比。

(四)发展乡村扶贫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动农文旅体养跨界融合,拓展农业扶贫功能,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扶贫大品牌,建设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村融合、宜居宜业的扶贫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积极打造一批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扶贫园区、产城融合的特色扶贫专业乡镇、功能突出的农业扶贫主题公园。大力发展乡村服务业,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成立农业专业服务公司或服务型合作社,在园区和村全覆盖建立社会化服务超市,实现“一园一超”“一村一超”。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提升农村电商网点质量,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区)建设。加大农旅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专合社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大中型城市开设“利州造”特色农旅扶贫产品销售门店。深入推进农特扶贫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医院、进社区、进超市、进军营,以销促产推动扶贫产业发展,提升扶贫效益。

(五)做响特色扶贫农业品牌。大力推进扶贫品牌创建。深入推进农产品扶贫品牌建设,加大对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扶贫食品、有机扶贫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扶贫产品的认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创先争优、品牌(商标)创建,并给予适当奖补。优化提升“利州红栗”“利州香菇”“利州贡米”等特色扶贫品牌。实施品牌建设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构建“区域公用扶贫品牌+企业自主扶贫品牌+产业扶贫品牌”农业扶贫品牌体系。每年创建“三品一标”扶贫产品2个以上

(六)切实提高扶贫农产品质量。利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创建成果,建立完善扶贫产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规范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扩大有机推广基地,增加有机农产品供给。严格落实扶贫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责任、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严把扶贫农产品产地环境关、扶贫产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关、流通销售质量安全关。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和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问题能追究。确保不发生重大扶贫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七)推进扶贫产业绿色发展。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大力推进扶贫产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控害、饲料清洁化、废弃农膜回收、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扶贫投入品整治“六大行动”。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绿色种植”等循环发展模式,建设一批粮经饲统筹、种养殖结合发展的种养循环基地。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巩固提升扶贫产业生产环境,增加优质、绿色扶贫农产品供给。

(八)加强扶贫产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产业扶贫优势特色产业,引进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每个扶贫产业培育12个领军企业,扶持一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清理消灭“空壳社”,实现100%以上的贫困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社。实施贫困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积极引导种养大贫困户建成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优先把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社长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安排。建立完善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式、托管式、代养式、股份式、车间式等产业扶贫经营,全面推广保土地租金、保贫困户就业、保产品订单收购、保生产发展风险和生产管理承包超产分红、订单收购返利分红、产品存储增值分红、集体资产收益分红“四保四分红”利益联结模式,实现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在产业链上分工合作、利益共享,助力脱贫攻坚。

(九)发展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围绕扶贫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种子(苗)、种畜禽生产基地建设,实现扶贫产业良种化。突出农业装备支撑,大力推广适宜山区农业生产、加工、运输的先进农机,加快推广运用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喷灌滴灌、绿色防控、自动饲喂等先进设施。建设烘干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各类主体加快建设新型烘干冷链基础设施,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新(改)建一批集农产品烘干冷藏、流通加工、集散批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中心,支持供销、邮政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加快扶贫产业发展。

(十)强化科技扶贫支撑。建立“院团组员”科技技术扶贫支撑体系,引进中科院科技帮扶“智囊团”开展院地合作,建立区级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开展技术指导,建立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开展“巡诊服务”,开展一村一名农技员“问诊服务”。与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省林科院深度合作,开展组培室、良繁体系、加工体系建设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建立涉农部门、乡镇站所、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四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开展专题培训指导,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二、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扶贫重要论述在利州区农业产业扶贫领域里落地见效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思想的指引下,加大农业产业扶贫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产业扶贫硕果累累,贫困人口人均产业纯收入突破1400元,占总纯收入的21%,其中817户通过产业扶贫实现了脱贫;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人均40元。

(一)优势扶贫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一是粮油扶贫产业稳中有升。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2万亩,粮食产量8.76万吨,其中小春粮食播面10.2万亩,产量1.9万吨,大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9万亩。国家二级以上优质水稻种植面积2.6万亩,达到种植面积的52%,全年油料产量0.39万吨,其中油菜播面3.5万亩,产量0.35万吨。

绿色果蔬扶贫产业扎实推进。蔬菜种植面积11.5万亩、产量27万吨,种植食用菌 2200万椴袋、产量达2200吨,水果种植面积1.3万亩、产量达2.8万吨,笋用竹抚育及改造面积5000亩,产量达170吨。三是生态养殖扶贫产业稳步发展。积极与温氏、正邦、巨星等5家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对接,与贫困农户签订代养协议。发展规模场(小区)12个,培育猪牛羊养殖专业户41户,改扩建土鸡养殖场1个,扶持培育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3个。出栏生态生猪10.6万头、肉牛6100头、肉羊2.6万头、土鸡180万只、水产品2000吨。四木本油料扶贫产业日趋巩固油橄榄品种改良0.3万亩,补植补造0.7万亩,丰产综合管理2.1万亩基地,培育紫爵大朝等合作社3个;核桃品种改良3万亩,发展林下经济1万亩,有机认证面积1000亩、示范推广4万亩。木本油料产量3.6万吨。五是道地中药材扶贫产业突破性发展。麦岐五味子、恒昌灵芝、赤健天麻种植基地得到巩固提升,扶持培育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3个;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 0.47万吨。六是四季花卉扶贫产业不断拓展利用地处区域城市区位优势,结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巩固提升龙潭和平、建设等村“腊梅+芍药”基地,泥窝花花世界赏花景区。四季花卉产业种植规模和产值较2018年翻一番。

(二)园区扶贫带动明显增强。一是三园联建持续推进围绕“显特色、重规模、提质效、强集成、畅机制、现代化”工作要求,统筹推动“工业园+农业示范园+物流园”和“现代农业园区+村特色产业示范园+户办小庭园”三园联建助力脱贫攻坚。整合统筹各类产业资金1.5亿元,着重用于扶贫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物联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巩固提升大荣现代农业扶贫示范园区等4个农业扶贫园区,荣山镇中口村等特色扶贫产业示范园128个,户办特色产业园5000个。基本形成园连园、园套园、园带园的扶贫格局。二是星级扶贫园区创建全面展开聚焦创建成全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目标,编制了《利州区10万亩扶贫园区综合建设规划》。将泥窝园区、菖溪河园区、井田园区、月坝园区合并为三江现代农业园区,种植绿色果蔬4610亩,建成农业物联网示范园区面积1500亩,园区建设冷链物流集配中心一座,建设冷库6座,烘干房7个,建成休闲旅游景点40余处,道路绿化50公里。园区建设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带动贫困农民1662人就地务工,务工农民人均增收在3500元。三是农旅融合不断提升。把产业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大力推广一园一业、一村一园、一园一景、园村一体等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持续建设泥窝花花世界、龙潭鲲鹏小镇等一批农旅融合、农业文创示范园区,带动农旅融合发展建设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村相融、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申报赤化镇张公村等市级美丽休闲乡村3个,申报市级“美丽田园十乡百景”7个,果乡5个,药乡1个,花乡1个。成功承办第三届四川村长论坛暨村社发展大会,并得到省委常委曲木史哈的肯定批示。白朝乡月坝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三)联农带农扶贫效果显现。企农(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更加紧密通过推动大户领“证”当家庭农场主、散户“抱团取暖”成立专业合作社、小型企业“扩规”变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培育多元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构建“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新型经营组织形式。全区流转土地403宗,流转农村土地总面积6.6万亩。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26人、家庭农场59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83家、示范企业36家。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8586户(包括贫困农户),经营收入14164.5万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2398户(包括贫困农户),助农增收1457.9万元。扶贫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依托省级农产品加工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积极支持农户和专合社建设产地初加工设施,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展清洗、分选、烘干、保鲜、包装、储藏等产地初加工。以大石和宝轮两个农产品(食品)工业园为基础,配套建设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招引了吉香居,培育了本土精珍味业、龙洲园食品等食品加工类企业40家,促进优势特色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做亮扶贫特色区域品牌。组织农特扶贫产品和康养产品参与广元商品交易会、世博会、农博会、西交会、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平台共19次,全年销售额达到5100万元。不断提升“精珍”“菇菇香”“月坝”等蔬菜产品商标品牌形象。打造具有利州特色的“利州香菇”“利州杜仲山鸡”等优势特色扶贫农产品区域品牌,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47个,建立电商交易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交易,提升了扶贫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四)农业产业科技支撑保障有力。继续推广我区特有的“纵横立体”科技扶贫工作联动新模式,持续开展“三诊式服务”做法,深入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指导工作。2019年全区派出坐诊式服务人员1900人次,接待农民朋友18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7000余份。全区巡回式服务派出服务团专家110批(次)、350余人次,培训人数11000余人次,发放资料18500余份。15个巡回服务小组开展巡回技术指导1200余次,培训指导贫困户13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9400余册(份);在关键农事季节驻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570余天。54名驻村农技员问诊式服务全区建卡贫困户、产业发展户14000余户次。全区开展技术培训2900余次、培训34500余人次;其中,关键农事农时季节在贫困村开展技术培训440余次,开展常态化的入户入地技术指导产业农民近4万人次。带着问题组织农户实地参观学习、经验交流127次,增强了农户脱贫攻坚信心,提升了脱贫攻坚能力。

(五)产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到位。针对解决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宣传产业扶贫政策力度不够、覆盖面不广,贫困群众对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农业保险承保入户、“五小”产业扶持发展等政策知晓度较低等问题,2019年加大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商贸流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和农业产业保险、农机购置补贴、粮食产业直补、公益林补贴等普惠制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增强了农户脱贫攻坚信心,激发了农户脱贫攻坚内生动力。2019年共完成农业行业扶贫资金6668.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447.4万元,省级资金2177万元,区级财政配套资金44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

三、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扶贫重要论述在利州区农业产业扶贫领域里落地出彩

利州区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根本之策,通过近年艰苦实践探索,在扶贫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铸就了一批产业扶贫典范。

(一)资源变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月坝村采取合作社+农户+国投公司的运作模式,农户自愿与村里的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将房屋交给合作社按照统一风格实施乡村旅游、民俗体验打造。涉及风貌改造的,费用由政府和农户各出一半。通过统一经营和规范管理,农户每年可得30元/平方米的房租,还可到合作社务工。还有115户受房屋面积和空间等因素制约无法改造,合作社就带动他们发展种养业,为合作社供货。小镇配套的农户集市、客栈、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通过集中农户200余亩土地抵押给国投公司融资,吸引利州区利元国有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小镇一期预算3.5亿元已完成投资2.6亿元。建成乡村四级油化公路10公里,12平方公里的高山湿地、5.5公里环湖路、10公里步游道、5公里麻柳康养长廊、月坝古村,改造农户62户,开设小吃店13家。

同时,月坝村还着力康养旅游产业与种养殖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农业三园共建,让户园变景点、村园变景观、园区变景区。已建成150亩中药材产业园、310亩食用菌产业园、330亩蔬果(包括干果)产业园、5000箱蜜蜂养殖园,形成“一村带全乡的产业发展格局”,农特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实行订单销售,开展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品雪四季农旅活动和农特产品(包括山珍)采购活动。

合作市采用“2224”红利分配机制,即每年红利的20%作为资产股,分给闲置房屋入股农户,20%作为自然资源股,分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0%作为集体经济持续发展股,注入村集体经济,40%偿还国有公司,分红机制的建立为合作社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2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40万元,带动9个村236户891人已全部脱贫摘帽,合作社社员年人均年增收3206元。从此改变了长期“月坝里子坝、包谷纽子大,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的落后状况,避免了长期外出打工造成农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家庭生活社会矛盾。

月坝村已建成利州区“率先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小康的示范村”。被授予省级四好村、四川百强名村、四川十佳生态宜居村、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荣获“中国十大乡建探索奖”荣誉称号,四川村长论坛会议在月坝村成功举办。

(二)众筹扶贫模式加速脱贫奔康步伐。

赤化镇泥窝社区辖11个居民小组564户21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户99人。泥窝社区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契机,构建“花海+”产业链,建成花花世界花卉博览园。该项目规划面积3000亩,建成国家4A级景区;建设鲜花赏花基地500亩、1000亩红梅观赏区,打造西部最大的红梅赏花基地,建设以红梅、冬樱、映山红为主题的花道3公里,沿花道开发建设水上过山车项目,在花道枝干上逐一打造10个以月季、绣球、杜鹃、牡丹、菊花、多肉等为主题的花园民宿。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一期总投资300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500万。通过产业带动,已实现全村整体脱贫奔康
花花世界花卉博览园创新推行“聚创领筹”模式(村组干部领筹,打捆集体经济入股,公司化组织实施,撬动大众创业),打造“互利之州,美不胜收”景象,为公众提供以花卉为主题背景的吃、住、购、娱等服务。一是创新资金筹措模式。采取领筹聚创方式,由镇村干部领筹,打捆7个村集体经济和1个专合社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整合农业农村、林业、扶贫、旅游、交通、水利、商务等项目资金投入。二是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全市第一家村集体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业主、作为平台公司,在实施“增彩添香”工程发展赏花经济同时全面提升环境,通过招商引入社会资本发展“花海+”配套产业。

花花世界花卉博览园现已建成赏花基地300余亩,主要品种有牡丹、杜鹃、雏菊、月季、矮牵牛、三色堇、绣球、虞美人、薰衣草、紫薇、三角梅等。可赏牡丹之艳,感杜鹃之挚,悦雏菊之恋,叹七彩花带,还可以领略七彩滑道、七彩风车之风采。可领略月季长廊、薰衣草紫海、紫薇花林、玫瑰灯海的梦幻。花卉博览园已提供就业岗位34个,以花卉博览园为平台创建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1个,引进12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打造农家乐5家(其中星级农家乐3家),建趣味游乐1家、田边市场1家,带动60余户群众发展特色美食、零售等配套产业。创新推行“聚创领筹”模式(村组干部领筹,打捆集体经济入股,公司化组织实施,撬动大众创业),为公众提供以花卉为主题背景的吃、住、购、娱等服务,成为农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花花世界花卉博览园2019年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收取门票费400万元,停车费50万元,纯收入的60%用于股金分红,40%用于产业巩固提升建设。贫困户可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和土地租金入股分红、集体资金资产入股分红、景区服务、务工和其它配套产业等多种渠道获得稳定收入。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较往年增加3000元以上。

“众筹”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是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的“最后一公里”。首先泥窝社区创新众筹机制,优化集体经济经济分配,将扶贫资金整合投入产业项目发展,变资金为股金,签订“入股分红协议”,进行年底分红,既保证了贫困户稳定收益,又解决了产业资金投入问题。其次整合集体、农户闲散资源,建设园区配套设备设施,变资源为资本,使农户成为土地流转的受益者。第三,景区门票收入还能给村集体带来分红,而且分红将逐年按比例提升,村集体经济真正有了自身造血功能。第四当地农户参与到景区的田间管理、保洁、车辆停放管理服务等工作,就近务工,获取劳务收入。第五部分村民在景区附近制作出售当地特色小吃或旅游产品,以此增加自身收入,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三)涌现了一大批产业扶贫典范。

龙潭乡金鼓村通过土地、资金入股肉牛养猪合作社分红,带领农户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奔康;大石镇青岭村通过发展稻鱼共生产业,农户实现脱贫奔康;大石镇三园村通过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农户实现脱贫奔康;荣山镇中口村通过流转土地租金、就近务工,实现脱贫奔康;大石镇石笋村发展蔬菜和笋用竹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户脱贫奔康;三堆镇龙池村发展冷水鱼、石斛产业,巩固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奔康;龙潭乡和平村发展雪梨产业······,不胜枚举。

强农惠民断穷根

胼手胝足变富人

地肥水美草木春

蝉言鸟语党国恩

公路蜿蜒通蓝天

产业延伸入云端

琼楼玉宇绣河山

春花秋果绘诗篇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