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科技扶贫“七大”抓手,助力贫困群众丰富“脑袋”,鼓满“钱袋”

日期: 2018-05-21 来源: 本网 分享:
【字体: 打印

  

一是围绕群众“脑袋子”抓科普。围绕贫困户科学素质和能力提升,依托 “科技之春”科普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平台,新建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普示范基地20个,开展各类科普活动120余次,发放科普资料50万余份,开展优势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培训4750场次,惠及群众40万人次,引领示范全市280余万群众不断更新科学种养业方法,增强科学技能、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居住环境、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幸福生活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二是围绕群众“脑袋子”抓平台。围绕解决群众现实科技需求,争取资金210万元,在全市7个县区开通运行“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到村入户的信息员队伍4405人,专家2219名,解决群众在核桃、茶叶、食用菌等“6+1”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广元七绝”产品等领域科技需求30127条,群众满意率达94%以上,群众足不出户解决种养业以及加工等方面的难题和技术需求,有效提升群众科学种养能力和加工水平。广元成为全省首个科技扶贫在线全覆盖市。

三是围绕群众“钱袋子”抓项目。依托省科技厅、广元市会商平台,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争取国家、省科技扶贫项目43个,到位资金2600余万元,实现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和十大全产业链的全覆盖,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脱贫。同时强化项目监管和项目实施绩效,扶贫领域反腐败工作和纪律作风建设切实增强,有限的资金用到了刀刃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四是围绕群众“钱袋子”抓产业。以发展富民产业为重点,利用广元市与各高校合作平台引进四川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80余人,签订科技扶贫协议28项,合作实施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控等产业技术攻关项目21个,形成了茶叶、核桃、猕猴桃、剑门关土鸡等全产业链10个,猕猴桃、核桃等的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攻关加紧推动,初步建成了核桃、猕猴桃、富硒富锌茶叶、高山绿色蔬菜、食用菌、生猪,白芨等省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7个,拉动基地内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五是围绕群众“钱袋子”抓转化。突出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市、县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驿站、科普e站等线下科技服务平台85个,创建国家星创天地8家,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140万元,组织选派国家级、省级、市级“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488人,到村入户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模式76项,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92个,仅2017年取得重大农业科技成果9项、各类专利45项。仅“硕星”、“夏早”两个核桃品种的推广应用就带动项目区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300元。

六是围绕群众“钱袋子”抓企业。以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带动群众富民增收为抓手,借助创建全省科技金融结合综合试点市的大好机遇,为28户科技企业融资4.8亿元,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87家,国省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42家,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转化难题,示范带动种养殖大户3.5万户、贫困户5万余户增收致富。

七是围绕“脑袋”“钱袋”一起抓,帮扶工作跃上新台阶。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三名局党组成员主动担当,积极下沉,分别深入到旺苍县广福村、火花村、卢坝村三个村做驻村帮扶一线产业发展指导员,积极引进西南科技大学、重庆中医药研究院专家教授团队走村入户调研,确立了“调整结构、特色发展,跳出广福、办好园区”思路和整村发展乌天麻的产业发展方案,引进赤健中药科技、博创农业科技等龙头企业,创新形成“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及时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熟悉科技政策,懂管理善经营的同志驻村帮扶担任第一书记,组织实施“乌天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富民主导产业项目4个,仅乌天麻一项就带动260户农户栽培乌天麻8万窝、产鲜天麻120吨左右,人均增收4000多元;集中资源、整合要素,积极协调帮助争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硬化村社道路45公里,修复水渠15.7公里,硬化水泥入户路4.8公里;改厨改厕改圈88户,44户完成危旧房改造,36户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争取专项资金400余万元,8个社的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贫困群众幸福生活指数得到显著提升。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