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002号

民盟广元市委:
您提出的《关于依托优势搭建平台,加快我市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第102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依托自然优势,壮大茶园规模,巩固产业基础”的建议
近年来,广元市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县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村建特色产业示范园、户建家庭产业园的“三园”联动发展模式,累计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4个、村特色产业园238个、户园32429个,创建了旺苍东凡现代农业园区省四星级园区。旺苍县、青川县入选四川省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旺苍县入选四川茶业十强县,广元被四川列为名优富硒有机绿茶生产基地。下一步,我们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以发展现代茶业、促进茶农增收为目标,按照“巩固提升绿茶、突破性发展黄茶、高品质发展红茶、区域性发展白茶、全域发展有机茶、大力开发夏秋茶”的发展思路,不断做大产业规模,着力基地提升工程,推动建成全省品质最优的绿茶生产基地、全国面积最大的黄茶生产基地。
(一)持续推进“三园联动”建基地。以“三园”为抓手,推进茶产业基地路、水、田、电、信息“五网”配套,建设生产便利、管理高效的茶叶生产基地,旺苍县、青川县每年巩固提升建设一个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按“酸性土、便交通、背风口、深土层、有水源”标准,旺苍县、青川县为茶产业发展核心区,其他县区茶树适生区多点发展。在稳定优良绿茶品种的基础上,扩大中黄1号、白叶一号种植面积,2020年分别新发展1万亩和3500亩。示范引进中茶211、紫鹃、紫嫣等特色品种和适制红茶、白茶的茶树品种。到2022年,全市茶叶面积稳定在50万亩。
(二)推动老茶园改造。按照新建与改造结合,高起点新发展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的要求,对改土不规范、设施不配套、管护不到位、茶树老化、生长势差、抗病性弱的低产茶园实行树冠改造、土壤改良、园相改造和良种改植,用三年时间完成老茶园改造。
(三)建设区域性良繁中心。与中茶所、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开展本地优良茶树新品种选育。支持旺苍县、青川县采用“地企联建”方式,建设区域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运用工厂化快繁、物联网技术等国内先进的茶苗培育快繁技术,加大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力度,确保无性系良种供应充足。加快推进旺苍县黄茶种业园区建设项目,实现黄茶种苗供应本地化。
二、关于“依托品牌优势,培育壮大龙头,做精做深加工”的建议
近年来,广元市着力培育茶业大品牌、大龙头,大力推进茶叶精制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引进名优绿茶、红茶自动化生产线40余条,建成国内领先的10万级无菌净化包装车间。全市培育各类加工企业212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入选“四川十大茶叶企业”并成功创建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元市白龙茶叶有限公司、四川三山茶业有限公司荣获四川省精制川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示范企业。“米仓山茶”“七佛贡茶”获中国驰名商标、“中茶杯”一等奖等多项殊荣,成功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100强;“广元黄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获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20年第五届中国黄茶斗茶大赛特别金奖、四川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下一步,我们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加大品牌营销、培育壮大龙头、做精做深加工,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加工水平。引导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在茶叶主产区、优势区、工业园区聚集,统筹规划一批茶叶加工企业建设。支持龙头企业新建、扩建、改造生产线,实施生产工艺和设备集成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加工技术和包装水平,实现生产清洁化、智能化、标准化、优质化。推动中小型初制加工厂和小作坊升级加工装备。与国内大型知名茶企合作,研发广元红茶、广元黑茶、广元白茶制作工艺。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广元市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区域公用品牌打造运营、茶工艺研发、茶旅文化推广,申报项目、实施项目等业务。重点支持米仓山茶业、七佛茶业、白龙茶业、三山茶业等龙头企业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引导茶企开展FDA认证、欧盟雨林认证等质量认证和ISO、HACCP等体系认证。带动培育一批茶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鼓励企业加入精制川茶产业联盟,争创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强化品牌宣传推广。继续加强同央视等国家、省级主流新闻媒体深度合作,支持冠名热播电视节目。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以及高铁、高速公路、交通要道、旅游景区等新兴户内外宣传推广载体宣传广元茶。组织企业参加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哈尔滨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国际国内高端专业展会,结合广元女儿节、红叶节、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举办茶旅文化或茶产业发展论坛(大会、展会)。
(四)构建科学联农带农机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茶农开展订单合作,按企业标准建设专属茶园、订单茶园,合理确定收购保护价、利润分红、二次返利规则,发展订单茶园。引导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以茶园、土地经营权、财政支农资金、集体资产等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采取“优先务工+保底收益(土地流转)+按股分红”的利润分配机制,让茶农分享茶叶加工、销售环节增值收益,加快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三、关于“依托政策优势,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的建议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摆在全市七大优势特色产业首位重点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和“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加快构建现代特色农业“7+3”产业体系实施意见》《茶叶全产业链发展年度工作清单》,印发《市领导联系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建立起“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负总责、联系市领导具体指导、责任部门牵头主抓、成员单位联动配合”的推进机制。下一步,将推动建立健全的茶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建立的“市统筹、县主管”的茶叶产业体系推进机制,推动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按照“园长制”要求担任“园长”,主抓茶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茶产业培育推进机制。每年制定茶产业体系建设年度任务清单,清单实施情况实行季度通报、半年比武。
(二)强化政策支持。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用水、用电等系列政策。各县区和市级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坚持定期到国家有关部委、省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确保市县到位省以上资金额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建立县投入、市补助的激励机制,旺苍县、青川县每年财政预算专项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中央、省相关项目和政策支持,旺苍县、青川县积极争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鼓励旺苍县、青川县按规定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探索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到园区牵头实施主体。支持市县建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
(四)着力提升科研水平。组建广元市茶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茶产品研究室,筹建1-2个院士工作站或博士后工作站,开展茶叶关键核心生产技术攻关。引进“国茶工匠”中国制茶大师,引进充实一批茶学人才,加强本土茶业人员培育,定期举办茶叶加工、营销、茶艺、茶审评技能培训班,组织开展茶叶职业技能大赛,壮大技能型人才队伍。实现茶叶整形修剪、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主推技术进村入户。
四、关于“依托文化积淀优势,营造茶文化氛围,助力市场开拓”的建议
通过挖掘文旅资源,初步实现了茶产业融合发展,旺苍县三合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4A级景区和全国30座最美茶园,青川县仙雾茶海获全国30座最美茶园和四川省10大最美茶乡称号。下一步,将充分吸纳您的建议,深入挖掘我市高阳贡茶、七佛贡茶文化资源,与我市优秀的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则天文化等历史文化结合,举办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创新开发与茶有关的旅游产品、文创产品,推动我市茶文化走出去。
(一)建立质量监管体系。科学制定区域公用品牌的栽培技术规程、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高标准、多功能、综合性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全流程抽检茶叶,确保每道制茶工序都符合高品质、严要求。加大品牌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违法行为。
(二)挖掘广元茶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古茶树普查和挂牌保护,寻找广元本土茶艺传承人,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佛贡茶”饼茶制作工艺,开展茶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深度挖掘七佛贡茶、高阳贡茶与历史名人有关典故、传说等,深入研究广元茶文化起源、茶产业故事,将其编撰成书、编排成节目、影视作品等,传播好广元茶形象、讲好广元茶故事。
(三)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我市茶文化资源,茶史古迹和生态优势,融合旅游和茶文化元素,对茶产业基地进行景区化建设,发展主题鲜明的家庭茶庄、休闲茶庄,为消费者设计茶旅游精品项目,打造2个功能完善的茶旅融合主题景区,促进茶旅游。
(四)加大市场营销。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合作的形式建设广元茶叶交易市场。充分利用消费扶贫机遇,促进广元茶进入东部地区,并建立销售专区、直销窗口。在西安、兰州等副省级城市、机场、景区开设广元茶叶品牌营销店,引导茶企与百货、油气、旅游等大型渠道商合作,推进广元茶产品进超市、进酒店、进景区,引导茶叶产品营销向西北、东北、华北市场推进。鼓励市内机关企事业单位消费广元茶叶。鼓励企业联合组建大型电商公司,在网络销售平台开设品牌专营店,鼓励社会人员创办茶叶网店。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10月28日
(联系人:侯春霞 联系电话:3263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