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帮扶故事
来源:局广农文艺 发布时间:2019-07-12

利州区盘龙镇红光村驻村农技员 李俊华

20176月,我加入脱贫攻坚队伍,奉命来到广元市利州区盘龙镇红光村,开启了驻村农技员的生活。刚到红光村,村民们反映了一串串问题:好多枇杷树为什么栽了死?核桃树怎么不挂果?生姜怎么烂根了?梨树怎么不结梨,为什么梨小?果树如何修枝?蔬菜咋卖不出去?鸭怎么养才赚钱?猪又生病了口吐白沫怎么办?……看着老百姓困惑而饱含期盼的目光,因技术缺乏饱受贫困之苦,我深感重任在肩,也更深刻体会到农技员的责任和使命。

红光村位于广元机场南边,距离盘龙镇人民政府驻地4公里,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有耕地731亩,其中水田53亩,旱地195亩,辖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47户,1235人,实际总人口1680余人,修机场占地农转非44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贫困人口235人,贫困发生率18.5%,是盘龙镇经济基础最差的贫困行政村。这里土地贫脊,粮食产量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商品率低;农业结构不优,种植、养殖分散,产业规模小;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农业生产技术……一系列问题困扰着盘龙镇红光村的村民,成为村里脱贫的巨大障碍。

到村后,我走村串户摸情况,深入群众聊疾苦,开展培训讲技术,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技术指导,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献技献策,帮助村民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水平,2017年底红光村顺利脱贫摘帽,退出了贫困村。因工作出色,2018年,我也被市政府评为2017年度脱贫攻坚优秀农技员。

为准确掌握村情村况,我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奔波在田间地头,也开始了走村串户,深入到群众家中,聊家常,听诉求,听愿景。了解到导致红光村致贫的“病根”,帮助红光村村民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帮助红光村改善产业结构,是我的职责任务。如何优化红光村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产量,是我担任驻村农技员期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更深入地掌握红光村的实际情况,我自加压力,一天当作两天用,按照上级要求,驻村农技员每月驻村时间应不少于5天,全年不少于60天,日志、台账不少于60条。而我仅2017年半年就驻村75天,记录进村技术服务台账75条,坚持撰写日志75篇,反映驻村工作信息6篇,工作量超过一倍。在20178月份最热的那段时间,正是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的攻坚克难期,我和其他驻村干部、村干部一起,每天头顶烈日进村入户,白天指导调研,晚上加班处理工作事务,完成扶贫日志和材料的撰写,整整持续了一个月。

“村民们脱贫等不得啊!”红光村山高坡陡,缺少集中成片的土地,不适合开展机械化耕种,只能在提质增效上想办法。而既要帮助村民们掌握最新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又要为整个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找到最佳出路,所做的摸底调查和技术培训工作就显得十分繁重。

有了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积极与村两委座谈交流,与广元经开区、利州区盘龙镇、村干部集体共同为红光村发展“把脉问诊”,针对红光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文化程度低,土地贫脊,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规模小、商品率低,无集体经济等问题,协助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盘龙镇红光村精准扶贫规划》,结合贫困户家庭土地资源状况、劳动力情况和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需求调研以及红光村将要发展的产业,确定因户施策精准扶持措施,注重项目的“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建议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小型家庭养殖为主,农业产业种植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和油菜为主。得以采纳和实施,为红光村村民脱贫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要致富,讲技术。20178月,贫困户范明柏养殖5000只肉鸭,因不懂技术,病的病,死的死,看着银子化成水,根据他的情况,我邀请了我市畜牧专家邓学斌主任亲临现场,怎样喂食,怎样放养进行了专业指导,挽回了损失。20188月,贫困户张焕江忧心忡忡找到我,说他家的水稻遭病了,今年无收成了。我亲自到张焕江稻田里查看,详细询问了情况后,是因为稻飞虱危害严重,用药所致。为让村民切实掌握水稻种植技术,我邀请市农业局植保专家在村开展了一次水稻病虫害防治和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专题培训。把入户走访时了解到的村民需求、存在的问题梳理出来,专家们结合实际,从稻谷种子到栽种技术,从田间管护到病虫害防治,摈弃传统习惯,改用科技种植,水稻科学栽种时采用“合理密植、宽窄巷栽培”,使得秧苗能增加“温光效益”,一亩即可多栽种秧苗3000窝等方面的技术和解决方式传授给村民。

除了在肉鸭养殖病变防治、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帮村民出谋划策外,我还多次联系协调市、县相关部门专家给予指导,还向农户发放技术资料,在贫困户的技术需求上,做到一问到底,解决到底。帮助村民张焕芳解决了核桃不挂果的问题;帮助村民魏素洪解决了母鸡产蛋率不高的问题;帮助解决了枇杷成活率不高不易成活的问题;培育了张焕斌、张焕昌为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引进五星枇杷、黄金梨、竹根姜麻鸭、巴山土鸡等新品种5个,推广生态土鸡养殖、山区生姜、优质枇杷、黄金梨管护、农药安全使用、土壤消毒等主推技术3项,解决肉鸭、土鸡疾病防治,枇杷树死苗、生姜烂根病虫害防治等瓶颈性关键技术难题3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个,遴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4人,开展技术培训12期(其中请专家培训4期),开展现场技术指导服务22次,解决农户急需技术8次,共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发展特色产业五星枇杷100余亩、蔬菜80亩、发展优质核桃60亩,带动了我村产业整体发展,在“产业扶持和技术帮扶”上,提高了农户种植、养殖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农户收入……

如今,走进村里,一条条宽敞干净的水泥路面、一间间整齐的民房、完善的各类公益设施,清洁的自来水、整洁的农家书屋、良好的卫生设施,村民房前屋后蔬菜绿油油、枇杷、梨树水果溢香,小庭院鸡犬相闻,俨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祥和、安康的农村新景象。我把老百姓当亲人,一天到晚总会有老百姓来电话唠家常,村民谁家有事,不管大小都愿意来聊聊。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心里始终有老百姓,带着感情真正走到群众中去,老百姓就会把你当自己人,那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作为一名驻村农技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作为一名驻村农技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仰。因为老百姓需要,所以我们在;因为国家需要,所以我们在;因为党需要,所以我们在。因为被需要,所以有价值;因为有价值,所以我们坚定不移。

 

2019425

 

 

(编辑:周敏)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