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风
来源:局广农文艺 发布时间:2019-05-29

广元市朝天区宣河镇红梁村驻村农技员 姚刚

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自此,一场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的全国“大战”拉开了帷幕。

我作为广元市朝天区宣河镇林业站的一名普通干部,在这里工作已有10年之久,今年45岁了。我一直觉得自己可能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工作着直至退休,但没想到,有这么一天,我的工作也会被赋予如此浓重的色彩。

那是2017年平常的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镇党委书记把我喊到办公室,告诉我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交给我,事关全镇、全区甚至是全国的大局。那天,书记和我谈了很多,也谈了很久,谈话的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但还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我知道,这是一件大事,是一场攻坚克难的硬仗,既然组织需要我,我一定竭尽所能干好它”。

第二天上午,也就是2017420日,在全体镇干部会议上,书记宣布由我担任红梁村驻村农技员一职。

上“红梁”,细研判,初遇三大困境

红梁村位于宣河镇西北部,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是全镇9个行政村中人均收入最低的贫困村,地理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135455人,其中贫困户278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8.9%,贫困程度深,发展难度大。

当天下午,我便骑着摩托到村委会组织村支部书记王天才和村主任张务民开了一次会,这也是我第一次以一名“农技员”的身份到村上开展工作。

会议直奔主题,由于我本身在宣河镇工作多年,与村组干部之间比较熟悉,没有什么生疏感和距离感,因此我们直接就红梁村的发展方面进行了讨论,然而讨论的结果却是让我眉头紧皱。

农村地区想要发展,首先离不开“人”,产业发展需要人,技术指导需要人,设施建设也需要人,但是村内青壮年劳力普遍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导致本来就不大的村子里,能找到的年轻劳力少之又少。“如何找到人”,这成为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困境。其次,村内老百姓普遍依赖于发展传统农业,大多以一种小农模式发展产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黄豆等作物,而对于一些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种植很少,农业种植品种单一,附加值低,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如何转变发展观念”,这成为了我们遇到的第二个困境。最后,产业发展后要销售出去产生利润才能成为一条稳定的增收路子,但是红梁村位置偏远,农产品销路窄,“酒好也怕巷子深”,缺乏稳定可靠的销售途径,要想增收致富还存在困难。“如何打开产品销路”,这成为了我们遇到的第三个困境。

这三大困境成为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一道阴影,会议室里一时间陷入了沉默。“这样吧,这些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王书记和张主任把每个组上的老百姓组织起来开个坝坝会,把我们的想法、建议、发展方向等等都说给他们听,先争取到村里老百姓的支持,然后再联系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来发展,产业技术指导和农产品销路等等这些方面我来想想办法。”我咬了咬牙说道。村支部书记王天才和村主任张务民犹豫了下,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忙奔波,找路子,产业发展初见效

红梁村总共6个村民小组,我们花了两天半的时间在每个组上开了一次群众会。群众的反响很激烈,有赞同的、反对的、质疑的、犹豫不决的等等,老百姓都有着自己的想法。

“你这个产业咋个发展?哪个来指导我们?好久能有成效?成效好不好?后头卖不出去了咋个办,哪个来买?”。这些天,老百姓问的最多的就是这些问题。面对群众的质疑,我反复耐心地做答,没有样板,我就骑着自己的摩托车一趟一趟的带着有意愿发展产业的人员到自己的核桃园、到邻近乡镇的产业园区参观。看到其他地方的产业成效,群众的心渐渐热了起来,最初的质疑与不安渐渐变成了渴望和期盼。

得到村里老百姓的支持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这必须要有能说服他们的理由。于是我便深入到山间田地,两个轱辘的摩托车载着我从早上8点跑到晚上12点,几乎把村里的每一寸土地跑了个遍。镇上的同事也时常跟我开玩笑说:“姚刚啊,你现在是两点一线啊,早上出发晚上回来,其余时间不是在村上,就是在去村上的路上。”

跑的勤,才摸的准。“李子树崖青杠树70亩,中沟头水质较好,比较适合冷水鱼养殖;二组河沟附近有片空地,两面通风,平均气温大概在15-25度,比较适合种植食用菌,附近的农户张业文本人也有发展食用菌的意愿,可以鼓励率先发展产业......”我的笔记本上清楚的记下了红梁村每一块山林、田地,每一种可用于发展的自然资源。有了这些信息数据,我对于回引外出人才返乡创业有了信心,一个个不厌其烦的电话也慢慢打动了在外拼搏的年轻人。

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就是村上的食用菌产业。但是食用菌种植的技术要求较为复杂,虽然我是老林业干部,但也不敢打包票一定能弄好。为了让食用菌产业园尽快投产见效,我再一次出动摩托车,载着业主到附近的乡镇参观学习,到陕西聘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从木头的砍伐到装袋,再到温湿度控制;从菌种的培养、配方、接菌,到田问管理、杂菌污染及害虫的防治,再到采收等等......老百姓们认真学技术,我也跟着一起学。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我又帮忙向上级争取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大棚建设补助约7万元。同时,为了打开销路,我又与驻村工作队一道对接“小农哥”电商、京东广元馆,为群众打开市场。不记得我打了多少电话,也不知道我往返陕西多少来回,只有被换下的3只摩托车轮胎见证了那段忙碌的时光。

到了10月份,食用菌开始采摘,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当年产值高达60余万元,看着一茬茬的香菇被车拉走,业主脸上露出了微笑,我却又一头扎进了对于红梁村整个产业发展的思考中。

有了食用菌园区的成功案例,更多的人开始回乡创业。冷水鱼、生猪、藤椒、天麻、木耳、中药材等多种特色种养殖产业在红梁村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着一个发展起来。

促脱贫,帮致富,产业扶贫显身手

“户户有产业、村村有特色”,这是镇党委政府定下的目标,也是我这个农技员首当其冲的职责。村上的产业发展有了成果,我却始终没有忘记最需要产业支持的贫困户,解决了产业带动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发动更多的贫困户投入到产业中。

面对部分贫困群众缺少发展资金的问题,我找到了产业大户,希望能通过产业大户提供生产资料,以产品回购形式解决前期资金投入难题,我还找到了村“两委”,积极协调产业扶持资金,为贫困户提供担保,让贫困户可以通过借贷的方式获得一笔启动资金;面对部分贫困群众缺乏发展动力的问题,我与村“两委”一道在全村推开“村民积分制管理办法”,并耐心到贫困户家做工作。

就是这样一趟趟反复的做工作,这样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联系对接,红梁村27户贫困户都开始发展起特色产业,人均实现增收近3000元,贫困户中以赵联平等为代表,成为了产业发展示范户,并被镇里评为“脱贫示范户”。

随着村里产业的一步步发展壮大,红梁村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增长,村容村貌也出现了极大的改观。2017年底,红梁村顺利通过了上级的脱贫摘帽检查验收,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镇上同事对我说:“姚刚啊,现在红梁村已经脱贫摘帽了,现在你可以清闲下来了嘛。”迎着暖暖的春风,我笑了笑,没有说话,但我心里知道,我和我的红梁村才刚刚开始呢。

2019423

(编辑:周敏)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