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山下,小康路上的几个身影
来源:局广农文艺 发布时间:2018-06-13

题记:他,她,都是全市739名“第一书记”中的普通一员,如星星般散落在广元16314平方公里土地上。

印坪村:“土地爷”让路感恩广场

阳光穿透云层时,药王山下,核桃产业园、猕猴桃产业园、小农果产业基地……一块块土地,和泥土上葳蕤的枝枝叶叶,都在阳光里闪闪发光。

“感恩奋进”是印坪的宣言,屹立在山腰的石碑上。它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亦望见李江桥一路的艰辛。

从机关干部到第一书记,从白面书生到山村“泥腿子”,不只是三百余公里的路程。

多少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枕着风声与泥土的私语,思索产业发展之路,探寻脱贫奔康之策。

多少次奔走协调,邀请专家走进田间地头传授技能,开展农民夜校专题讲座,拓宽群众脱贫致富门路。

多少夜推心置腹的长谈,那间小小的“有事循理谈心室”,或悲或喜,或哀或乐,在标准普通话与印坪乡音的交融里,大矛盾小情绪都化作云烟。

宽敞明亮的廉租房修起来了,五保户王兴德拎包入住,密密匝匝的皱纹里绽开了花朵。

“和谐印坪”发展基金设立了,十星级印坪家庭、最美印坪人、最孝顺儿媳、最美婆婆、最美致富标兵……颁发的不只是奖品和牌匾,是精神的传承。

夜凉如水。曾家山顶的那轮明月,映着劳顿之后的安然,也照着远在成都的家园。在印坪,那条通往小康的路上,月光洗净他的满面尘埃,南来北往的风记住了他欣慰的笑容。

阳光里,留守百年的“土地爷”悄然归隐,让位给感恩广场。

感恩不只是一个词,镌刻成了一座碑。感恩不只是一座碑,镌刻成了一种情怀,融入印坪的心间。

党家村:熟悉又陌生的“女汉子”

在党家村,遇见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女子。

这个慷慨激昂热情干练的“女汉子”,可还是二十年前师范校园里那个纤弱的女子?

是她,就是她。她叫王兴蓉。

前年夏天,她迎着疑惑的目光走进党家村。从山脚到山巅,泥土路上尘埃扑面,树荫里的蝉叫得撕心裂肺。

来,则安。

黎明即起,伴着声声鸟鸣挨家挨户走访。她以第一书记的责任感与女性的柔和,唤醒路边的大树和枯草,唤醒泥土,唤醒似曾相识的乡音和原本就温暖的心。

暮色中,孤独的背影融入最后一丝天光。星光里,放下写满名字和数字的笔记本,她揉着眼睛,想起在家独自起床上学、晚自习后独自回家拾掇的女儿,那小小的写满疲惫的脸上,睡梦是否安详?

她试图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娇柔的女子。

那辆私家小轿车,就是“公务车”,常年奔走在寻找小康之路的征程中。它带着致富的梦想出去,载着产业项目和资金回到村庄。

水泥路成长为村庄新的血脉,枝枝蔓蔓;山间消失了挑水的身影,清甜的自来水进了厨房;几近失明的贫困户赵长春和母亲告别了土坯房,搬进新建的小洋楼;千亩核桃示范园、土鸡养殖小区、蔬菜种植示范区、魔芋种植区在党家村落地生根……

那辆私家小轿车,就是“便民车”,常年奔走在村组道路上。魔芋、天麻、天麻和各种蔬菜,甚至土鸡,都跟着它出山,带回的喜悦散放到村民手上。

村委会的小广场上,腰鼓打起来了,广场舞跳起来了。

人群中的“女汉子”,抖落一身疲惫,让阳光绽放在脸上。

新山村:荒芜中铸就“花果山”

杨奇国以第一书记的身份走进新山村时,那些荒芜已久的山岭张开了眼。

他说,要深情地善待每一寸泥土,要让每一寸泥土都滋养人类。

拖拉机上,面对一路的泥泞与颠簸,他说砸锅卖铁也要修通致富路。

不只是一句誓言。

跑项目,找资金,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有村民义务投工的热情,有前来慰问的凉开水和鸡蛋,更有坎坷变通途的满心喜悦。

站在庙子坪高高的山梁上,他说,要把层叠的荒野点化成“花果山”。

不只是一幅蓝图。

流转土地,引进农业科技公司。上万只鸡苗入住新山,八百亩四季水果产业园蓄势待发。

一程又一程,一株株挺立的果苗,越过千山万水,在新山村扎了根。一层又一层,绿叶上的阳光,折射出彻夜难眠的思索,还有挥汗如雨的艰辛。

苹果、核桃、猕猴桃,花生、蘑菇、木耳,还有十五枝次第绽放的桃花,都在眺望。

在那片丰收的原野里,他说,要让满山的繁盛、四季的丰硕走出新山。

不只是一句承诺。

农副产品直营店开到了南河之滨,芹菜小葱、土豆红薯、香菇木耳、花生核桃、土鸡鸭蛋……从那条致富路上走来,热切的期盼里浸润着新山的淳朴。

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在走向小康的路上,沟壑尽展。

新山村,在他四处奔忙的身后,在时光的抚摸里,一天天嬗变,走向美好。

东风村:铮铮铁骨也柔情满怀

穿过一道道河谷,绕过一道道山梁,云雾缭绕的山岭深处,就是东山村。

孙勇,西藏的阳光洗了三年,铮铮铁骨的汉子,从事宣教、党务工作二十年的机关干部,在秋阳里走进东山。

掬一捧山泉水,东风村的696份淳朴浸润心田。从此,他的热血流入“村官”琐碎的枝枝叶叶。

山,依然高。坡,依然陡。

一次次走访,一次次班子会议,他让那面旗帜飘上东风村的坡坡坎坎,飘向田间地头,飘进百姓心中。

党群公共服务中心建起来了,通组道路硬化了,广电光纤网络连通了,三十六户群众实现异地搬迁了……几百个日日夜夜,每一天的疲惫里都焕发着新的光亮。

土地,不再贫瘠。

核桃树,脆红李,车厘子,都在向着春天生长,用力把根须延伸到通向小康的征途中。

他将贫困老人李春凤身患骨癌的难忍疼痛收割了,把东风村的沧桑收割了。却任病菌如恶魔般在自己体内肆意生长,在日复一日的忙碌里蔓延,直至爆发。

在充溢着来苏水气味的病房里,在他虚弱的声音里,上万株辣椒苗千里迢迢奔赴东风村。

农副产品必须有销路。孩子必须进校园。塑料桶存放酸菜不健康,陶缸要给他们送到家门口……贫困村的帽子不能继续戴,东风拂过处,必须是“四好村”。

七百天的日子怎么够呢?他说:乡亲们啥时过上小康生活,我啥时撤离。

鸡鸣犬吠,牛羊轻啼。秋风过处,山间余音回响。

 

(编辑:周敏)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