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必在我 成功必定有我
来源:局广农文艺 发布时间:2019-10-22

为积极响应省、市农业部门“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号召,2016年我有幸作为昭化区农业局63名驻村农技员的一员,派驻昭化区沙坝乡照壁村,开展产业扶贫工作。

服从组织安排,接手烫手山芋

沙坝乡照壁村地处广元市中部,剑门关风景区东麓,幅员面积10.63平方公里,境内海拔460-882米,耕地面积1158亩,可开发林地14000余亩,全村2971059人,劳动力61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1240人,土地、山林资源丰富,但山多路陡,农业耕作条件较差,产业多以分散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地理上属昭化区偏远地区,也是全局机关派驻驻村农技员最远的贫困村。全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条件落后,产业发展基本一片空白,来这里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在常人眼里,我接手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我作为普通农民的儿子,19927月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本着“学农、爱农、务农”的朴树思想,在业务上勤学苦钻,开拓创新,致力于农业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默默的奉献在生产第一线,而今年过半百,早已是疾病缠身,天天药不离口,针不离手。“但在精准扶贫的大潮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组织的信任和托付没有任何理由推脱和搪塞,这是我能够做到也必须做到的”。

深入调查研究,画下脱贫奔康蓝图

入驻照壁村后,始终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及时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照壁村的情况,通过资料查询、干部交流、农户交谈、实地查看等方式,摸清村情民意,认真听取了党员干部、群众对产业发展情况,整村发展建议,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初步掌握了照壁村的基本情况,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晰了今后的工作思路。

但我也深知,这样艰苦的条件,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于是,我找到专家和专业规划团队,与帮扶部门领导,乡党委、政府领导及驻村工作队队长,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会商,针对照壁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上不够完善、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结合照壁村地理环境、自然立地气候、土壤等条件,协助编制了《沙坝乡照壁村农业产业扶贫规划》和《沙坝乡照壁村精准扶贫贫困户脱贫致富帮扶方案》,明确了“产业兴乡、山水照壁”的发展定位,制定了精准扶贫、产业兴村、旅游康养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公司+村社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为照壁村脱贫奔康画下了经事实证明最合适的蓝图。确立了利用山地、林地优势大力发展藤椒、脆桃、青脆李、猕猴桃、土鸡、肉羊、生态鱼产业,走“种养结合、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扶贫之路,夯实贫困户增收脱贫基础。积极争取国土、林业、交通等上级部门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产业建设规模进一步巩固壮大,通过做好土地流转,组建了农民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全力以赴开展工作,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驻村以来,紧紧围绕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首先取得群众的认可和信任。一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自己独到的构想和见解,采取因户施策,因人指导,充分发挥智力帮扶作用,制定了以专业合作社、业主、支部+农户为主体的产业技术扶贫规划,打破全村组与组之间的地域界线,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产业,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可和信任。二是大力宣传党的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政策,严格执行政策标准,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统筹干群思想,特别是做好非贫困户的工作,化解和排除矛盾纠纷,把全体村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脱贫攻坚的工作大局之中。三是协助村两委带动广大群众发展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产业技术支撑,为照壁村脱贫攻坚尽心尽力。

因户施策、扎实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入驻后,本人通过集中教学、巡回服务、现场会、坝坝会、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水稻旱育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藤椒栽培技术及剑门土鸡、肉羊、生猪养殖等技术培训,在驻村期间,结合对贫困户的走访,对不同贫困户所需的不同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一一解答,自己明白的技术当场答复,不明白的就请教相关专家,在贫困户的技术需求上,做到一但问到,解决到底。累计培训各类实用技术600余人次,发放藤椒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剑门土鸡养殖技术、肉羊养殖技术、生猪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和《桃技》、《菜谱》、《猪经》等现代种养殖技术资料和书籍700余册份,做到“家有一张明白纸,户有一个明白人”。

强化示范带动,培育经营主体

在进行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动员会上我经常给老百姓讲:“要将产业做大做强,必须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质量品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着力解决好贫困农户在产业发展方面主体缺失问题”。

照壁村的主导产业首先是着力提升原有藤椒产业发展。针对藤椒管护水平低,效益不高的问题,在加强对农户藤椒技术培训的同时,多次邀请四川农业大学叶萌教授、区林业局藤椒技术专家到村实地培训指导,指导广元市昭化区继光种植业专业合作社按“六统一分”管理模式,广泛吸纳贫困户入社或流转土地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今年全村藤椒产量2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30余万元。

其次是引入激励竞争机制,解决带动力不强的问题,引进广元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助推藤椒产业发展。由公司采取“六统一分”模式,组织广大农户大力发展藤椒生产。同时充分利用山地和林地优势,鼓励贫困户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土鸡养殖和肉羊养殖。在指导该村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对发展产业积极性高、产业规模较大的贫困户张松林、王军、何兵、何继友等作为科技示范户培育。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制定帮扶措施、明确产业技术指导人员。目前,全村发展藤椒800余亩,蔬菜100余亩,猕猴桃100余亩,存栏山羊600余只,年出栏生态猪500余头,五大产业涵盖全村60余户贫困户。

立足优势兴产业,因势利导促发展

在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带领相关人员先后赴眉山、洪雅、汶川、理县、茂县等地考察引进优质藤椒、青脆李、红脆李、凤凰李共计10余万株,栽植于照壁村。过去的照壁村也栽了不少的果树,但栽植方法停留于“一锄、一脚、一窝”,既不按照标准改土建园,更谈不上按照标准浇水、施肥、管护,栽了就不管不顾,农户重复在“栽了挖,挖了栽”的怪圈,一直没有效益。在调查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依托当地干部,召集广大农户开好技术培训会,从科学定植、精心管护、到收获处理都做了耐心细致的讲解,既提高了农户种植果树的积极性,又让农户明白了水果生产必须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产业化的道理。让原有的只能观赏的果树,摇身一变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照壁11社张文弟的一株猕猴桃当年产值超过600元,多年不挂果的梨树、李树、桃树在我的剪刀、斧头和锯子的舞弄下,结合施肥管理,长出了又香又甜的累累硕果……。

四社贫困户王军在我的说服下,放弃了出外务工的想法,回家建了一次出栏2000羽剑门土鸡的标准化养殖大棚2栋,还在本社承包土地20余亩发展蔬菜,带领周边农户发展蔬菜100余亩,引领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2017年养殖纯收入4万余元,种植业纯收入1万余元,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盖起了自己的小洋楼,还购买了运销农产品的面包车。

加强培训宣传,提高造血能力

“我种植的藤椒有10多亩,但就是长势差,病虫害重,挂果少,有的还在死树”,这是八社贫困户何继友在藤椒产业发展中的最大无奈。得知情况后,我邀请有关专家一起现场研判,提出解决办法。首先从栽培管理入手,配套科学的种植模式,指导园地肥水管理,清沟排湿,解决园内积水问题,在关键季节指导何继友施好采果肥、促花肥、壮果肥,严格落实绿色防控措施,手把手的教会了何继友识病认虫,指导修剪、整枝、施肥,采收。从严格的土、肥、水管理入手,通过落实综合防治措施,产量和品质大大提升,产品深受市场喜爱,亩产值较原来翻番,产品远销眉山、成都,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他的带领下,周边村民的藤椒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在继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按照“六统一分”模式进行藤椒生产,利用本地优势,当地种植农户都获得了良好收益,产值较传统农业翻番,快速步入了脱贫奔康致富路。何继友感慨地说:“没有老李的帮助,我现在还在到处打工,哪里想到我还有种藤椒的本事哟。”

20171122日,照壁村精准扶贫顺利通过省、市、区检查验收。作为一名驻村农技员,始终把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奔波在生产第一线,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不忘初心,一步一个脚印,用优异的成绩兑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助力脱贫攻坚,践行科技兴农,切实为民服务的宗旨。

(作者李久桥系昭化区沙坝乡照壁村驻村农技员、昭化区农业局产业办副主任、高级农艺师)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