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又有新的扶贫政策了……”
“真滴么,到底有些啥子政策呦,说来听听!”
“摸不准,听说这次上面抓得紧,叫啥子精准扶贫……”
罗老汉耷拉着脑袋路过村口时,就听到二娃子几个人正在七嘴八舌谈扶贫,这是去年以来村子里聊得最多的话题。
“简直太好了!这下总该轮到我家了。”他兴奋了,常听人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好多村民都攀上了城里“亲戚”,日子越来越好,很多人都争着抢着要当“贫困户”呢。
他边走边琢磨,村东头的刘老二有残疾,行动不便,以前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但自从他那结对帮扶的城里“亲戚”来了几次后,办理了司法鉴定领了残疾证,吃上了低保,还帮他办起了养鸡场;村西寡妇李三嫂,种植了香菇和大棚蔬菜都卖到市外了,听说儿子今年考上大学,她二话不说就交了学费,她一个女人家哪来的那么多钱哪?还有,农忙季、开学时,总有人送来大车的化肥和娃儿们的助学金……
罗老汉想,虽然他的一双儿女都长大,外出打工,但收入微薄、不稳定,再怎么这次也要轮到他家了。眼看村里一户比一户的日子过得还红火,他坐不住了,一有空就往村委会跑。见人就问这次扶贫都有哪些人,有没有把他家列为扶贫户?
村干部每次都耐心解答,但次数多了也会耳热心烦,说:“你家住的三层楼,儿女已经能挣钱,你和老伴身体健健康康,你现在的要做的就是再加把劲,奔着小康走……”
罗老汉一听,急了:“怎么能不算贫困户呀,我家房子是前几年借亲戚的钱才建起,欠款现在还没还清,儿女一个月能挣多少钱,除开吃穿结余基本为零,没有任何保障;我老婆前几年生病住院也花了好几万,现在一穷二白了……”罗老汉越说越激动,说得村干部心都软了,只好安慰他:“那行,你先回家,等县里落实这项工作的干部来了,实地走访了解后,再定。”
“这还差不多。”罗老汉满意地回家。
不久,村里通知大伙到村委会开会,说县里联村帮扶的同志来了,还要亲自到罗老汉的家“摸底”,了解情况。罗老汉纳了闷了,帮扶不就是给点钱给点物么,还要“摸底”?
当他在村委会看到联村干部小于,一个20出头的柔弱女娃时,心里直犯嘀咕,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她来扶贫,能搞出啥子名堂来哟?尽管心里不乐意,但他还是添油加醋的把家里情况说了一遍。
于干部等人与村委会商讨后,对罗老汉说:叔,鉴于你家实情,你可以考虑从产业创收,我们给你提供无偿技术支持,你看行么?
“啊,就技术扶贫?不是要发钱吗?我听很多人说贫困户创业,上头都要拨钱的,过年过节还要发物资……”罗老汉大声地说。
于干部蒙了,村民的误解让她明白,扶贫脱贫谈何容易?
慌忙摆手解释:“叔,您理解错了。精准扶贫,不是缺钱给钱,缺物给物,是要让你们真正的懂得挣钱的技巧,从根本上富起来,从此过上好日子……”
罗老汉也急:“可是,我都黄土淹到脖子这的人了,又不识字,哪能干得好那些洋玩意……”
于干部笑呵呵地说:“您看村东头那刘老二,腿有残疾,不等不靠,养鸡场办得风生水起;村西的李三嫂起先不也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种大棚没销路,卖不出去,挣不上钱还要赔本,如今不也把蔬菜销到市里了;你看,你家儿女正值当年,难道还比他们差么?”
罗老汉想想,也是这个理,羞愧地回了家。跟老伴悄悄合计,决定给儿子说说这个事。不料,话说到一半,儿子就在电话里嚷:“爸,这是好事呀!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回乡创业了,我早就不想在外面打工,工资低不说还照顾不到你们二老,我有个同学就是办的养兔场,房子车子都有了。”
听儿子这么一说,罗老汉心里就有了底。其实,他很久以前就想在自家门前的那遍田里种藕了,他在电视里看到乡村旅游势头很好,因为他发现,他们村子离旅游胜地“古城”不远,平时总有游客顺便到村子里看风景,吃农家菜,若是自家也能有个一亩荷塘几间小舍……
想想心里就乐滋滋。他那颗滚烫的心按捺不住了,迫不及待地往村委会跑,“小于同志,小于同志,你看我的这个想法可行不……”
惹得路边的村民一阵轰笑,整个方头村沸腾了。
今夏,罗老汉家门前赏荷留影的人儿络绎不绝,藕的收成不错,收入涨了几倍。儿子开着新车把儿媳妇娶回了家,农家乐开得红红火火,罗老汉笑得合不拢嘴……
(编辑: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