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笃笃人功。崎岖凹凸的古道上,“三百长程十万树”横空出世,形成“长廊接天末”,诗人不禁称赞“奇观叹止矣”。
当昔年李白夫倡导在剑、梓、阆、昭的石头路旁植柏数十万株时,可曾遥想几百年后,李公柏已经被自然和人力雕成“瑰奇古翠质”,引来牧剑州、过剑州的文人墨客争相歌吟,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意味深长的诗篇。经岁月洗礼,留下来的这些优秀篇章,究竟写了什么,值得探究。
天下奇观撼心魄 淳淳他乡即故乡
回归自然,追慕绿色,人类本色使然。翠云廊“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这种磅礴的气势,仿佛亘亘“青”河,覆压三百余里,郁郁葱葱,落在漫漫蜀道。有“苍烟护”“凉风度”,惬意得“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
天下古柏,在诗人眼中,华阴、吴中,虽“传犹龙李”“清奇古怪”,但“历劫剩无几”“其数止四耳”。一经“深入翠云里”,就切身感受到“绵亘三百里”的古柏,“古质坚如钢,清荫碧如绮”“巨者五六围”“高柯耸轮囷,低枝互牵倚”,能“结成连理”,可“旁生荔偶”,个体则倒出如榕,龙爪拏云,山鬼摩拳,黄葛翠盖,虬枝四茁;还有青牛五祚,变化多端,盘盘曲曲上云巅……总之,“横蟠百里如谾豅,奇姿万态羞雷同”!
石蕴玉而山色辉,路成廊则乡土淳。剑州的李璧,不但植下了树,还拓城池,美庐井,新学宫,祀乡贤,使一方土俗民风“炳如也”。杨慎盛赞李公“独事振厉”,是“稀世良牧”。150多年后的来者,仰羡不已,倾情而歌。柏树的生长自有其沃土:“剑州土石本自佳,土黄且厚时缘崖”;柏树造福于人,自有其深意:“乡人之福我民福”;代代遗爱古柏,化风成俗,深入人心,信念存焉:人心“金石坚”,“不独垄头禁樵采”,超越了“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本身。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故乡,古代文人的故乡更是诗化的所在。那里有圣贤的教诲,充满“子曰”“诗云”,更有醇厚的风土、共同的追求。融融泄泄,道古且苍,翠云廊映带之处,或许就是许多人的南渡北归。
巍巍功业昭来人 松柏精神慰壮心
“我闻此柏李公栽,剑峰插天层岚开”“奇人怪事教人妒”,心境开阔的诗人们都是地方官吏,正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之人,正是造福一方的时候。关于召伯的甘棠之咏入学即诵,自己如何“扶疏都作栋梁材”?从诗人对物的吟咏,可见那些呼喊的壮志、沸腾的热血。
这一点,张问陶、张问彤堂兄弟的作品可窥管豹。
进士出身的张问陶,倾吐“空空之怨”,一气呵成:“群生位置亦有缘,山林廊庙皆徒然”“桄榔林外老闲散,不如樗栎终天年”“岭头日日送行人,销尽拏云无限志”“怪石何年同入贡,转教风柳争嘲弄”,仿佛愤愤不平,又百般无奈。
堂弟张问彤的诗作似乎在作鲜明的回答:首先要志向坚定,本真纯净,如“抱石珠凝绿,流脂玉切黄”;要胸襟博大,气宇轩昂,如“十围才博大,千尺气轩昂”;要不计得失,不移本色,如“不雨犹浮翠,疑晴亦作霜”;还要相信明天,不自暴自弃,如“世自需梁木,才宁老道旁”!
另外,从诗歌的意象上,也可以深切体会到他们的拏云心事。或修身立志,或寸阴是竞,或克难破险,或恒心不改。“古质坚如钢”“后凋见贞心”“霜皮黛色高参天”“韶华逝流水”“爨火斧斤宙雹劫,葛藤榛莽风烟排”“铁干不受枯藤缠”“蔽芾童童柯不改”等等诗句,意象丰富,动人心魄,催人奋进。
千年熠熠生辉 千言难表诗情
时光冉冉,山河依旧。蜀道上几千年车马粼粼,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蜀汉传至今”。皇柏、晋柏、李公柏穿行到今天,人类这条绿色的文明走廊,不但“行人尽被浓荫裹”“千株万株环道左,夏日清凉冬亦颇”,还可以“爝火看兴亡”,甚至还让人“思接千载”,文思“愤愤”,诗情“悱悱”,继而在接天翠色的激发下,情动于中,奋笔而歌。
乔钵诗有告:“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是的,蜀道千难万险,“猿猱欲度愁攀援”,可是,到了翠云廊,就是另外一番境界。被奇观震撼,被长廊护佑,被绿色融化,被勋业触动,此时心中必有诗,口里必有句。即使马上相逢,也要落笔风雨。
于是,李调元曾为战胜朝天关天险“玩此一水清”而窃喜,为“不堪又冒利州风”而烦恼,而到了翠云廊,则是“惟有两行李公柏,葱葱翠色扑征裳”,走出重山、一扫荒凉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与他一样,张问陶住在大木树,苦吟“瘦岭聚灵奇,人烟惨不移”,兴致几无,聊凑40字。但上了剑门官道,诗歌的翅膀,迅速升腾。思潮喷薄,不知其止,长长的歌行,满满的激情,极力人化眼前所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巴蜀老乡东坡、升庵前事,对世事人生来了一番“灵魂之叹”。
像张问陶这样,其他诗人诗作基本采用歌行体。似乎在他们笔下,四言八句远远不能表达观止之叹、胜迹之感、翠色之梦,必须有“少陵谪仙之咏”。内容,上追杜甫《古柏行》;形式,圭臬李白《蜀道难》《将进酒》。于是,李杜诗风、其中典故也为他们的作品增色不少。
传播,在古代最佳的方式,莫过于吟诗作文,手抄刊印。生于巴蜀、官于剑州,周览游息于蜀道的人们,为翠云廊冠其名号,驰其声誉,表其风土,咏叹其山川景物,让葱茏的古道始终向前延伸,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走上蜀道,站在一条生态文明的走廊,致敬古人创造的灿烂文化,通过诗文,参悟那些曾在古道上律动的心灵,于是,我们的步履也便有了新的韵脚,我们的行囊也便满装新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