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田园耕耘足迹寻找乡土悠远文化
---我对农业新闻摄影的几点感悟 (谢谦)
我从小喜欢摄影,参加工作特别是1988年在农业部门工作后,更是利用摄影特长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今年5月将要退休,三十多年的农业摄影经历,以乡村为纸,以相机为笔,在我"为时代写真,为人民留影"的农业新闻摄影路上留下一些足迹,取得了一些实绩。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作为“三农”工作队伍中的一员,作为在机关长期从事农业新闻宣传和报道的摄影人,多年的农业新闻摄影工作体会到好的新闻摄影作品要具备表现有力度、报道有深度、思想有高度和画面有温度这四度,下面就新闻摄影的力度、深度、高度和温度等四个度作如下感悟:
一是神情兼备让画面表现有力度:什么是力度,简单的说,力度就是“用力的程度”,分别是形象表现力和情感表现力。形象表现力,首先就是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特征和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动人瞬间,每个地区都有它的代表性建筑和环境,在拍摄新闻图片时,要尽可能的注意表现环境,以告诉读者在某地发生了某件事;其次就是要学会分析问题,注意抓拍那些有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的新闻,对有价值的题材活灵活现的立体式的拍摄,这就要求抓住具有新闻性的事物,坚持新闻图片的真实性,拍摄适合形象表现的事实。再次就是要写好新闻图片的标题和文字说明,一条好的照片标题如同文字新闻的标题一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照片增色。情感表现力就是情感表现的力度。在拍摄过程中,灵活运用一些拍摄技巧,不仅能对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进行深层刻画和更高层次的升华,同时,还可以营造出具有审美意义的氛围和意境。情感是人的性格体现,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反映,农业新闻摄影也不例外,其情感是摄影者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自觉的、主观态度表现,摄影将新闻事件中发生的情感提炼出来,能够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真正了解事物的现象本质。记录新闻事件中人的情感,不仅仅只是为了给我们的照片增添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表明新闻事件的本来面貌。农业新闻摄影要神情兼备,才能以情感人,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许多地方、许多方面,其实不乏感人的事迹和故事发生和正在发生,需要我们用心观察和寻找,用我们的镜头将新闻事件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才能引起读者去看去感知。我工作和生活的广元市,是四川北部的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市,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属国家西部贫困地区,我从事的农业新闻摄影在这找到了更大的发展和表现空间。在每年农业生产的春种、夏管、秋收和冬藏关键时刻都深入县区、深入基层乡村,深入田间地头,与贫困户和驻村农技员开展“三同”,拍摄有力度的农业新闻图片,农业新闻图片曾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业日报》和《四川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每年在各级报刊和媒体都要发表上百幅农业新闻图片,农业新闻作品曾获得过四川新闻摄影二等奖,历年来共有作品《装车》获全国绿色食品摄影比赛三等奖;作品《金色白龙湖》获农业部“我和美丽乡村”书画摄影征文大赛摄影类三等奖;作品《荷塘精灵》获全国摄影比赛银奖,作品《祖孙收柿子》获得“我和美丽乡村”第二届全国书画摄影征文大赛二等奖;作品《过秤》入选“首届中国经济新闻纪实摄影大赛”网友喜欢的作品;作品《青川县三锅镇食用菌产业园区》入选由中摄协和省文联主办的感恩?奋进—“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灾后恢复重建成就主题摄影展。由于新闻摄影成绩突出,2008年就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吸收为会员,2012年2月成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现为中国新闻网签约摄影师、中国图库签约摄影师,四川日报C视角摄影师,2020年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
二是扎根基层让图片报道有深度。报道的深度就是指思想的深度,怎么把思想引向深度?分析是有效的方法,许多深度报道正是由于对问题的分析透彻,加之议论的精辟,而深受读者的喜爱,贴近社会生活的农业摄影深度报道,更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发挥好导向和监督作用。农业新闻摄影的特点要求我们作品必须出新,出彩,出精。农业生产春种、夏管、秋收和冬藏一年四季轮回,特别是在目前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作为农业摄影人,如何深入到农民群众中,深入到驻村农技员中,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所想、所盼和所思,对我们搞农业新闻摄影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更要求摄影人要扎根人民,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户,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感同身受,才能挖掘出感人的瞬间,拍摄到不一样的图片,才能准确反映我市在现代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路上的感人故事。2015年获第二届中国蔬菜摄影大赛佳作奖的作品《丰收 传递》就是扎根基层有深度的摄影报道。
三是紧跟时代让图片思想有高度:思想决定高度,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人生,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决定成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的高度决定成就的高度。就是要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如何紧跟时代脉博,宏扬正能量,围绕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农耕文明等热点、焦点和重点问题,明确农业新闻摄影拍什么,怎么拍?首先是站位要高,我们拍摄的每一幅图片,都要以“三农”的视角关注新农村建设,关注农村的改革、反映农业生产方式、农村民主进程的变化,进而引起更多大众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命运、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等。其次是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才能在新时代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目标,拍摄有思想有高度的农业新闻摄影作品。2013年3月历时一周,深入贫困山区创作的作品组照《大山深处》,2016年入选向人民汇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全省文艺创作美术书法摄影成果展,2016年作品《市农业局帮扶人员在朝天区李家乡老林村指导农户进行粮经套作》入选“清廉四川”文艺创作作品展,2021年创作的作品《剑阁白龙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一角》在“中国人的美好生活-2024全球华人新春摄影大赛”中获航拍组金奖,这几幅作品就是紧跟时代让思想有高度的农业新闻摄影代表作。
四是真情实感让画面有温度,所谓的画面温度指作品要有喜、怒、哀、乐,一定要赋予照片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不是单纯的指使照片中的人,傻笑或者是装哭,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让看照片的人,完全感受到摄影师拍摄时的情绪。一直以来,摄影的客观都被理解成为冷漠和不动声色的,实际上,角度的选择、语言的表达、瞬间的选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从来都是“有温度”的。“有温度”不仅仅是视觉语言上的追求,也是情感的天然渴望。选取拍摄的场景能够让照片更有“温度”,只有充满爱,只有爱农民,爱这片深情的土地,才能抓住温暖的瞬间,拍摄的照片更有温度。人间最珍贵的爱,莫过于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感情构成了美好的世界,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浪漫的氛围。作品《过秤》创作于我市朝天区李家镇永乐村4组,作品就是抓取了村民在蔬菜丰收时节,过秤上车温暖的典型瞬间,作品2015年入选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看四川”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优秀摄影作品展和第九届中国西南6省市摄影作品联展并被《四川美术馆》收藏,2023年创作作品《千年古盐田》组图入展中国文联主办的第十六届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并获四类收藏作品奖,《果园杂技》入展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美好中国”2023 “云影像”大众手机摄影展。
"一图胜千言",拍摄高质量的新闻图片是我追求的目标,也是做好农业新闻摄影工作的初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宣传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多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和农业新闻摄影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和体会到要搞好农业新闻摄影必须要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农业是我们的基础产业、战略产业,要懂农业,了解熟悉现代农业特点和发展规律;要爱农村,能够把致力于改变农村面貌作为事业追求;要爱农民,在拍摄中对农民充满深厚感情,要把镜头对准农民,感恩农民,感恩大地。有好多好多的瞬间,若不是充满着爱,用心的去观察,我想肯定没办法拍下这么多有温度的画面。拍摄你所爱,才能真正从中获得快乐,自己得先有感动,才能感动别人。虽然将要退休,在今后的摄影工作中,也要按照新闻摄影的力度、深度、高度和温度四个度的要求,不忘初心,服务三农,在记录田园耕耘足迹,寻找乡土悠远文化,奏响乡村振兴乐章的摄影路上前行。
2011年作品《茶山欢歌》获全国绿色食品工作系统摄影比赛优秀奖
2012年作品《斗转星移剑门关》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与四川省旅游局主办的“行摄365·画说四川—剑门蜀道?明月峡杯”首届四川国际旅游摄影大展总决赛自然组银奖
2012年作品《幸福一家人》获第二届全国农机摄影比赛二等奖
2015年 作品《过秤》入选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看四川”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优秀摄影作品展并被四川美术馆收藏
2015年作品《丰收 传递》获第二届中国蔬菜摄影大赛佳作奖
2015年作品《麻柳刺绣》获“第四届全国地理标志商标摄影大赛”二等奖
2016年作品《市农业局帮扶人员在朝天区李家乡老林村指导农户进行粮经套作》入选“清廉四川”文艺创作作品展
2016年作品《装车》获全国绿色食品摄影比赛三等奖
2016年作品《祖孙收柿子》获农业部“我和美丽乡村”安吉杯第二届全国书画摄影征文大赛摄影类二等奖
2017年作品《孤影》获2017全省电大系统教职工摄影比赛一等奖
2021年8月作品《花落谁家》入选第四届中国通信摄影展,获香港第十届摄影艺术展铜奖
2021年作品《村民的休闲时光》入选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摄影比赛
2021年作品《红原县瓦切牧民新居》入选“四川新风景摄影展”
2022年3月作品《春到樱花谷》入选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摄影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