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长于林,破之为牍,加以笔墨,乃成文字。落笔于公元前309年的木犊于1980年在青川重现,折叠了千年时光记忆,由此开启一场古今问答。
木犊上短短150余字却是中国最早的古隶标本重新定义隶书起源,也是先秦田亩制度的见证者。
木牍1980年出土,来自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木质,表面有墨书秦隶,正面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背面为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书写流畅,结体错落有致,有些字形已体现篆隶之间的转化轨迹,被视为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
青川木牍出土后,目前已有约80篇研究文章发表,以讨论秦田亩制度内容占多数,它是先秦土地制度和秦灭巴蜀后,在蜀地推行秦的土地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而作为书写这件木牍牍文的文字书法墨迹,则展现出它在中国文字书体发展、演变过程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是隶书发展演变的一件珍贵实物资料。
该木牍墨迹有准确的纪年,与先秦半两钱、陶器、漆木器等共存,为先秦货币金融史,考古学中器物年代学的判定,提供了准确的年代依据,同时也是秦文化和“乃移民万家以实之”的绝好见证。
青川木牍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重要史料,其价值无法估量。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