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在路上|高德携手,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从“有”到“优”?
来源:市乡村振兴局 发布时间:2023-11-21

11月12日,在成都高新区,第十届成都创意设计周落下帷幕,许多文创设计产品亮相,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参观。

同一时间,960多公里外的甘孜州德格县麦宿镇,铜铸手工艺世家钦乐工坊负责人达瓦卓玛,正在修改设计稿——几天前,国内某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合作方,刚刚来进行了考察。

两地之间,已联接逾10年。

2012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牵手德格县,累计投入对口支援专项资金9.11亿余元,实施援建项目 200多个,涉及各个领域,全方位助力德格县从脱贫“摘帽”走向乡村振兴。

接续帮扶不松劲。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5年过渡期的关键一年。7月上旬,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抵达德格,开启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

德格也是全省39个欠发达县(市、区)之一。双方怎样进一步育产业、补短板?如何共谋发展,实现从“有”到“优”?11月1月至5日,川观新闻记者奔赴德格,通过几组切片,展现当地迈向乡村振兴的新步伐。

点位一:德格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

创新“教务托管”模式,深化人才志智双扶

11月1日下午课间,德格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一年级3班的学生白玛拉西,又开始校园“寻宝”了。“要观察学校的植物,并记下特点。”这是班主任、科学老师谭雨布置的任务,便于课堂交流。

德格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

课上讨论、课后练习……整个主题课的情况,都将同步给教导主任和分管副校长,“一条线拉通,效率和质量都有保证。”校长刘华高说。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今年9月,工作队结合当地实际,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创新开展“教务托管”模式:将工作队和支教队的9名教师人员整合为新团队,根据其管理经验、学科专业进行统筹安排,承担该校教务管理及部分班级的教学工作,希望通过探索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

9名教师组成的“教务托管”团队

该模式在一年级2、3班率先开展。两个班的任课老师、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均由“教务托管”团队担任。此外,还实行“双主任制”,进一步促进教学、德育协同发展。

“2班的登珍呷章是运动好手,扎巴的英语在3班排名前列……”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余艳艳虽是3班的数学老师,但作为“教务托管”团队一员,两个班79名孩子的情况,她都了然于心。“大家每周开会,随时碰头。”

全面了解,正是“教务托管”模式的核心和基础。“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面发展。”

受益的不止是学生。刘华高介绍,每个月学校会组织教学研讨会,由“教务托管”团队给其他老师作分享交流,充分发挥教育帮扶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助力当地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点位二:错阿镇

拓展全域结对帮扶,村环卫员有了新“装备”

“好想现在就用上。”11月2日,德格县错阿镇人民政府院坝,泽布看着眼前6台崭新的蓝色电动清洁三轮摩托车,一脸笑容。说完,还拉上伙伴一起跳上车,试了试驾驶座椅,“很舒服”。

泽布是错阿镇马达村的环卫员,每天,他和同事们都要进行巡逻清扫工作。“我们下辖3个村,每个村有10名环卫员。” 错阿镇镇长泽翁龙珠介绍,马达村、绒岔村和错通村沿317国道铺开,长约27公里,每日清洁工作由各村环卫员负责。“以前基本靠步行,或者骑摩托车,垃圾袋提在手上,再送到附近的垃圾池。为了更方便高效,大家希望能配备电动环卫车。”

实际需求很快得到落实。今年10月,在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的推动下,该区石羊街道办事处迅速组织好捐赠物资,并运送到错阿镇。

“环卫车能现场转运垃圾,既节省人力也提升效率,为广大群众和317国道的来访游客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泽翁龙珠说,环卫车暂定每个村2台,后期根据实际再动态调整。

当天,与泽布同样感到欣喜的,还有错阿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100多套书包、文具、校服……捐赠仪式上,孩子们分别收到了期盼已久的礼物。

此次捐赠,是成都高新区深入拓展全域结对帮扶的片段。目前该区已有30余家单位与德格县36家单位建立起全域结对帮扶关系,集中资源解决了部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问题。下一步,工作队将在全域结对方面持续发力,多渠道汇聚帮扶资源,切实提高帮扶实效。

点位三:马尼干戈镇

主动请缨,这支联合医疗队在路上

取下手套消毒、再撕开泡面盖……11月2日中午,当记者在马尼干戈镇见到周鹏和江英时,两个人正蹲在路边“狼吞虎咽”。“上午的采集做完了,等下继续。”

就在前一晚,他们所在的德格联合下乡医疗队,刚刚从俄南赶到这里。当天一大早,他们又马不停蹄开始工作。

联合医疗队正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去年底,甘孜州开展结核病集中防治攻坚行动并启动试点工作。按照计划,德格今年要完成2.9万余人的结核病筛查,实现65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和在校师生全覆盖。

新一轮巡诊义诊于10月7日开始。刚来德格不久的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周鹏和黄亚婷,主动请缨加入,同行的还有该区医疗队队员江英。

“秩序维护组、筛查组、质检组、信息录入组……”作为带队队长,每天清晨,周鹏都是最先到达现场,清点队员、做好准备。同时组织开展每日工作小结,梳理当天情况,优化后续步骤。

简短的修整后,下午的检查开始。江英现场负责质控工作,年轻的她语速轻快,声音响亮,不时在藏语和汉语间切换。“出发前狠狠补了课,要用到的常见基本术语,我们现在都会啦!”她笑道。

送医上门也让老百姓感到温暖。阿须镇副镇长贡呷降拥提到,以前村民生病,要骑几个小时摩托车去县城,现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做筛查,省时又省力。

据悉,聚焦医疗帮扶,成都高新区先后投入5780余万元,实施德格县南派藏医药康养园、德格县人民医院第二医疗区附属设施建设项目等。并探索建立专业技术骨干上挂下派挂职制度和医技人才培养、人员提升机制,进一步改善本地医疗卫生条件和群众就医环境。

已正式投用的德格县人民医院第二医疗区

11月13日晚,记者拨通了医疗队的电话,他们正在卡松渡乡,“按照目前进度,19号能如期完成任务。”周鹏说。

点位四:麦宿镇产业园

“家门口”就业托起稳稳的幸福

11月3日,麦宿镇产业园区。午后,天空飘起零星雪花,不一会儿又阳光灿烂。根呷降称放下手中的画笔,走出唐卡工坊,到旁边住宿楼的工地逛了一圈。“这个1楼是食堂,以后大家就来这里吃午饭。”

30岁的根呷降称是当地人,学习唐卡绘画已有10多年,技术精湛。按照工坊的订单量,他每月的平均收入大约6000-7000元。“之前去外地做过,但各种开销大,回来就在家门口,学习、吃饭都是免费。”3年前,他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人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

根呷降称正在绘制唐卡

麦宿镇被称为“传统民族手工艺之乡”,如今在这里,19户民俗手工艺传承人建立起19个成规模的手工艺工坊,吸纳了全镇三分之一的人口就业。“我们现在48个人,包括3个老师。”唐卡工坊负责人、甘孜州级非遗传承人足麦郎卡说。

工坊不仅解决了当地手工艺人的就业问题,还承担着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重任。这也是成都高新区对口帮扶的重点领域之一。

唐卡工坊

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传统民族手工艺发展,围绕让民间小作坊成为致富“大车间”的发展思路,工作队先后扶持了土陶、铜铸、唐卡、牛羊毛绒编织等11个项目。同时,投入2200多万元修建麦宿镇产业园区,新建1栋住宿楼和6间手工艺工坊,预计建成后年产值达600万元,带动150个村民就业,每人每年可增收1.3万余元,进一步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德格县麦宿镇产业园区

住宿楼就位于唐卡工坊背后,记者在现场看到,项目已经基本完工,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清理工作,本月内将正式交付使用。足麦郎卡对此也很期待,“免费入住,外地学员就更方便了。”

川观新闻记者 肖莹佩/文 成都观察 杨柳/图、视频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