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旬,在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之际,由我市青年作家、昭化区作家协会主席罗倩潜心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八千里路》对外发布,正式面向广大读者。这部18万字的作品生动再现了李化武同志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和温情故事。
但是,让人遗憾的是,1月21日21时45分,李化武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春雷在序言中写道:罗倩的《八千里路》是目前书写李化武老英雄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纪实文学佳作。当你读完全书,李化武就站在你面前了。既能体会到抗美援朝老兵的丰厚精神底蕴,又能感受到随处跃动着的创造历史的热烈情怀,以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力量。
初识
“我要书写他的故事!”
2月24日,说起创作《八千里路》的初衷,罗倩讲述了第一次见到李化武的情景。
2020年9月29日,在红星公园红星塔下,李化武为昭化区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上了一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课。
当时的李化武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娓娓讲述经历,平和质朴的言语尽显自立自强……几度泪水潸然,罗倩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慨和激动,暗下决心:“我要书写他的故事!”
不久后,在嘉陵江边一间清幽的茶室,罗倩约见了李化武,足足聊了一上午。“听着李爷爷回忆抗美援朝的故事,好多服务员都忘记了手中的活儿,驻足旁听,连连夸赞李爷爷真了不起,惊叹原来大英雄就在我们身边……”罗倩说,这让她书写李化武的信心更加坚定。她暗下决心,在《八千里路》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对李化武的生动容貌、真实状态以及英雄血肉和精神高度用心勾勒。
此后的日子里,罗倩与李化武共情共振,将自立自强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化武历经的舍生忘死、以身许国征战之路,挑战自我、身残志坚的新生之路,自立自强、艰苦卓绝的奋斗之路,无私奉献、桑榆未晚的奉献之路,以文字倾情讲述:
“只有保家卫国,我们老百姓才不至于吃二遍苦。”“这辈子再也不能为党和人民服务了,至少再也不能回到部队继续战斗了!”“一个人身体残疾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思想残疾。”……
罗倩在昭化区委宣传部网信部门工作,兼任区作协主席,工作繁杂忙碌。《八千里路》是她利用每个周末写下的,提上电脑到图书馆或者书店,一写就是一整天。好几次,她写着写着就泪湿键盘,甚至忍不住哭出了声,引得周围投来一片诧异的眼光。
靠近
“李化武是当代英雄”
在罗倩看来,尽管在2021年写下了短篇纪实文学《来生还做人民的兵》,并获得了市级、省级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征文一等奖等奖项,但她一直不敢想象能写出关于李化武的长篇,因为“那些岁月距离我太远了。”
李化武总是让她一次次深受震撼,罗倩越来越想要尽自己的力量做点什么。每一次聆听或讲述,对她而言都是一次灵魂洗礼。
罗倩记得,2021年11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73087部队代表跨越千里来广元看望李化武,吸引不少媒体记者采访报道。面对众多摄像机,李化武显得有些紧张,近一分钟时间,噙着热泪迟迟没有开口,左右缓缓环顾,直到看见她才坚定了目光。
“他侧向我的方向,亲切地叫了一声:‘小罗’?‘哎——爷爷,我在,我在这儿哈。’我看着他,微笑着点头答道。他回以微笑,然后转向镜头,才开始讲述……我早已泪流满面。我如此庆幸,成为他最信任的人。”罗倩告诉记者,她在周末常常陪李化武在嘉陵江边散步、聊天。“那一片的常住居民都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纷纷打招呼,或是热情寒暄。有时,一些路人问道:‘老革命,转路啊?这是你孙女儿?’李爷爷笑着回答,‘嗯,孙女儿。’我嘴角不由地扬起,连连点头。我就是他的孙女儿。这点,此生再也不会改变。”
文如其人,字即心声。
随着对李化武的持续跟进,罗倩对李化武的真挚情感愈发强烈,饱满真挚的文字从心田涓涓流淌而出。
“他们以精纯的忠诚和决心,以超凡的勇气和毅力,或以身许国,或情付于民。八千里路漫漫。山止川行,风禾尽起,不啻微茫,造炬成阳。李化武,就是这样的当代英雄。”为了写好《八千里路》,罗倩还收集了大量抗美援朝方面的书籍,以及李化武当初在休养院时的各种文史资料,从中了解李化武经历的不一样的岁月。
铭记
“我要传承他的精神!”
2022年3月,市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开展向自立自强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化武同志学习活动。
罗倩随即进入李化武同志先进事迹宣传工作专班,陪同各级媒体记者、作家等深度采访,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并作为李化武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报告团成员巡回宣讲。
几年来,一次次陪同,一次次讲述,关于李化武的点点滴滴,以及那些镜头和报道背后的故事,罗倩都写进了文中。
“入党,是李爷爷的夙愿。当时,在血与火的朝鲜战场上经受住考验并表现优秀者可以发展为党员,他已经是拟发展对象,可没等到那一仗结束就负伤被转送回国。距离入党仅一步之遥,他深感遗憾,却并没磨灭心中的火热信念。”罗倩说,李化武虽然失去了双手和右眼,但他通过努力,不仅能生活自理,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将笔用布条绑在断臂上,一笔一划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195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翻阅他的入党申请书,我看到了一个坚毅、自强又生生不息的热血军魂——‘我一定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和人民!’他不仅是这样写的,更是一辈子都这样做的。直到生病住院前,李化武依旧力所能及地进行着义务宣讲。”罗倩如是说,“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要传承他的精神!”
笔耕不辍,耗时1年,《八千里路》正式出版。全书分“断鸿声声远”“峥嵘岁月稠”“迈步从头越”“征程未下鞍”四部分,以35个章节切切实实讲好了李化武的故事。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敏在新书发布会上指出,《八千里路》深刻诠释了李化武同志一生爱党、初心不改的政治品格,用笔细腻、情感真挚、脉络清晰、思想深刻,是一部难能可贵的新时代文学佳作,是我市开展向李化武同志学习、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成果、新载体,要切实用好鲜活教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让罗倩始料未及的是,李化武却因病缺席了《八千里路》新书发布会。
发布会前,罗倩在重症监护室看望李化武,噙着泪水祈愿其早日康复。这是他们的最后一面。几天后,李化武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几年,陪着您去作主题报告,从小学到大学,从机关到企业,从行业到协会,从线下到线上……为您,写下了《八千里路》,通过文字,我好像也真的陪您一路走了过来……转念一想,其实是您一直陪着我,陪着我们,一路走来,也将一路走下去……”参加完李化武的葬礼,罗倩在朋友圈写下这样的文字。
这,恰与《八千里路》的结尾相互映衬:
“我们讲述,我们聆听,我们感悟,最终,我们汲取这份榜样和精神的力量,继续奋斗,勇毅前行。
多少个深夜,多少个黎明,我打开电脑,一次次泪湿键盘,写下了这个长长的关于李爷爷的故事、关于我与李爷爷的故事……
而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仍在继续。
它们,自自然然地生长着,生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