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领航幸福路 ——我市推动返乡下乡创业工作小记
来源:广元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11-10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怀英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我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实现致富梦想。”9日,利州区白朝乡徐家村“杨帆家庭农场”场主杨帆告诉记者。退伍后的杨帆,2017年春节返乡,拿出积攒的5万元存款流转100余亩土地,开办家庭农场种植椴木香菇和木耳。农场成立5年来,解决了当地130余名群众季节性务工,同时通过以工代训、产业合作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20余户发展食用菌产业。

在广元,像杨帆这样的返乡创业者现在越来越多。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推动返乡下乡创业作为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来抓。据统计,全市返乡下乡创业 5.21 万人,创办企业2.54万户,带动就业12.87万人,2019年我市被评为全省返乡下乡创业先进市。

凝聚返乡创业合力

“地薄粮少没钱用,一冬三月吃土豆”曾是利州区白朝乡的写照。汶川特大地震后,在外经商的王钦回乡发展食用菌产业,先后与西南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培育灵芝新品种,种植仿野生石斛。曾经贫瘠的大山成了年总产值达 9400 万元的“金山”。

一直以来,我市把返乡下乡创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构建贯通市县乡村的工作体系和部门齐抓、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市主要领导每年赴在外广元籍人士集中地区招商推介,每年召开农民工暨在外优秀企业家座谈会,组织相关部门介绍政策、推荐项目,形成党政号召、乡情感召、项目征召的生动局面。

市、县成立农民工暨返乡下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乡三级成立农民工服务中心,组建返乡下乡创业、广元籍企业家回引工作专班,建立在外能人信息库,对重点人士“一对一”联系交流,常态化开展回引,年均回引返乡创业3000余人。

对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实行“1 名领导干部联挂+1个责任部门落实+1个导师团队指导”“三个一”服务机制,探索“一站式”政务服务机制,建立市、县区返乡下乡创业服务中心。

破解创业融资难题

“如果没有15万元的贷款,今年我的黄精和白芨可能都收获不了。”广元市明建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小明说。2017年,刘小明从深圳回到昭化区红岩镇创业,流转了22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今年1 月,刘小明因资金困难申请贷款,15 万元为220亩中药材“解了渴”。今年10月,黄精、白芨喜获丰收。

返乡创业帮一把路更宽。我市对返乡下乡创业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一视同仁,在平等落实普惠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初创企业和乡村产业特点,完善落实差异化精准扶持政策。

我市筹资 1 亿元建立广元市创业小额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建立人社部门、担保机构和经办银行三方机制,在全省率先实行个人最高不超过15万元免反担保贷款,2021 年以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3.16亿元,成功扶持创业者2500余名。坚持创造增量与盘活存量并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5%以上用于乡村振兴,优先保障返乡下乡创业。

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文件,吸引赵海伶等一大批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将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标准由原先500元/人提高到 600 元/人、对投资超过 100 万元的生产经营主体给予不超过10万元补贴等政策措施,激励2300多名农民工留乡创业。

夯实返乡创业根基

王珠生是朝天区中子镇“创客驿站”首批回引回乡创业的能人。他承包了100 余亩撂荒地,种植核桃树 1000 余株。“选择回乡发展,是因为‘转中宣’核桃示范园功能齐备、设施完善。”

创新创业平台是凝聚各类优秀人才的“强磁场”,是助推回引人才作用发挥的重要载体。

我市创新政府搭台、企业运作、聚集资源、服务创业的孵化机制,引导创业项目向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的园区集聚。

依托现有工业、农业等产业园区建设返乡创业园,集约供给政务代办等公共服务等基础服务,成功创建全国创业孵化园区(示范基地)1 个、市级创业示范园 37个,乡镇返乡创业园 135 个、村级创客驿站370个,累计入驻项目3164个,年产值达150亿元。

鼓励引导创业者依托现有各类工业、农业等产业园区,围绕“7+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和“一区两带七集群”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项目,围绕“6+2”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发展食品饮料等项目,围绕“4+5”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产业,融入产业链、做长价值链。

支持创业者大胆探索“兄弟众筹、集体入股、合作经营”“他乡大企业+故乡大基地”等创业模式,依靠亲情乡情凝聚团队、筹集资金、分散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