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的国家之一。中国科学家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不仅直接支撑了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而且也直接推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这是日前记者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召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回顾与展望暨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15周年座谈会上获悉的。
今年的6月5日是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关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的时节;还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中国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16年前的这一天,得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消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与会者一致认为,在这样一个日子召开座谈会,对于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意义重大。
15年前,按照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要求,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发挥在农业、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成立了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由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活圈”计划协调理事会主席的李文华院士担任主任,闵庆文研究员等为副主任。因为此前一年多就直接参与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项目的申报等工作,中心确定了以农业文化遗产为突破口、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综合研究的发展思路。
回顾十多年来我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在遗产管理、科技支撑、国际交流、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如闵庆文研究员总结的,中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的最早响应者、积极参与者、成功实践者、坚定支持者、重要推动者、主要贡献者,各地对遗产保护工作普遍重视,采取了切实举措,推动了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打造了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板,并实现了诸多世界第一。比如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第一,发表科学论文及著作数量第一,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第一个发布国家级管理办法,第一个启动监测评估工作等。而对于其中的科学论文及著作数量第一,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占据了这些成果的半壁江山,而且还培养了一支精悍的队伍。
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的人士表示,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中,该中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文华和闵庆文先后担任项目指导委员会主席、科学咨询小组主席,为制定相关制度发挥了作用,该中心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目前许多国家都分享了中国的宝贵经验和做法,中国直接推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习近平同志在16年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后,又多次强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地发扬光大。闵庆文表示,下一步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继续围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展持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我国在这个领域的领先地位,并紧扣学科前沿,服务国家需求,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遗产保护与利用中,拓展到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建设领域,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会上,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席Parviz Koohafkan、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计划协调员Yoshihide Endo发来视频贺词。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中国农学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等有关部门领导,部分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及联合国大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历任和现任主要领导,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地主管领导近100人以及线上80余人参加了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