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锦元(中)与儿子康杰(左)康俊
|
|
小楷康锦元书
|
|
秋山无云复无风康杰作
|
|
行书康俊书
|
杨俸润文/图
这是一场书画艺术的盛宴,更是一道家教家风的景观。
“回望故乡——康氏父子三人书画展”前不久在广元市美术馆隆重启幕。康锦元老先生和儿子康俊、康杰,以及数十位成都市、广元市的书法名家,笔走龙蛇,写对联,寄祝福,受到市民热捧。
寄身翰墨,康氏父子几十度春秋,既走进了书协美协,又建设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家庭。
方块字与一个方方正正的家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老先生康锦元70岁了。他出身于普通军人家庭,年少时就喜欢写字。即使在动荡、贫困的上世纪60年代,家中无钱买笔和纸,他就用小木棍蘸水在石头上反复练。其岳父,是一位文职军人,写一手好字。康锦元没有字帖,便临摹岳父和老师的字。岳父一篇字,他往往要临摹两三个月。
几十年来,苍溪县龙山镇四面八方乡里乡亲的红白喜事用字,康锦元几乎全包了。
康锦元是龙山镇的一名民办教师,收入低,要供3个儿子吃饭读书。妻子袁淑华默默担起持家种地的重担,风里来雨里去,种口粮,浇蔬菜,一大家人的生活要靠在土地上劳作。
大山深处,饥饿的年代里,灰砖土屋,灯火可亲。
康锦元在家里泥巴墙上办起了家庭墙报,主题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儿子们精彩的作业、优秀的书法作品,都被他一一贴进墙报并仔细讲解。
康老师从白天干到黑,课后挽起袖子帮妻子种地,夜里在昏暗灯光下备课改作业的身影,点评家庭墙报的情景,至今还让儿子们唏嘘不已。
如今,大儿子康超中学毕业后到福建拜师学艺,搞起了墙画,并在城市安了家。老二康俊、老三康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双双放弃铁饭碗,分别投身于专业书法和国画创作。媳妇中也有人受丈夫影响转行学习、教授书法。孙子们受家风熏染,都以练书画、爱艺术为乐。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这个四代人营造的书画之家,上慈下孝,互敬互爱,相依相存,又正气冲盈,奋发有为。就像方块字,结构紧密,充满力量,有法有度,圭臬分明。
美丽的点画艺术,晕染的不只是纸张。
翰墨精神塑造人的风骨
康锦元40多岁才有正规的帖可供临摹,今已古稀,仍在临帖练字,日日不辍。康俊、康杰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临摹父亲、老师的字。康氏父子这一临一画就是几十年,在他们看来,临池不辍有显著潜移默化的作用。
翰墨修身,亲近高雅。孩子从小热爱笔墨,康锦元就因势利导,千方百计大加鼓励。字帖和画谱,让人徜徉美的境界,塑造着挚爱的精神世界。试想想,追求低级趣味的家庭,贪玩无度的人家,将会走出什么样的人来?康氏父子三人,常在家庭墙报上展示自己的优秀作品,康锦元对孩子们的奖品有时是一支铅笔或粉笔头,更多的时候是开心微笑和口头表扬。古人说:“书者,心画也。”在学书的过程中,既是在进行书法的参悟,也是在进行气质的修炼。
守住寂寞,风华内敛,练出一颗平平淡淡的清澈心灵。康俊、康杰坦言,一张白纸,一掌青灯已伴随自己几十年。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在成功的书法家画家身上,无不如此。远离浮躁,摒弃功利,才能定中得慧,才能去获取经典作品的审美基因。与艺术融合,可忘忧,可超脱,有意境,得真趣,长此以往平常心自然具备。
书法,还培养的是规矩意识和不断向上的看齐意识。康俊认为,田字格,九成宫,斗方条幅,扇面对联,无处没有规矩。即使每一画,起笔、行笔、收笔,虽富有变化,也有许多讲究。结字上,还需要在大规矩下具备一套自己的新规矩。戴着镣铐跳舞,就是在规矩中凝结自我,诞生新我,与生命与自然与天地不断对话。
古语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康俊说,临帖几十年,一个字写了千遍万遍,撕了千张万张,仍然要写要撕。动力源于诚挚的热爱。要想发挥自己的天赋,就不要怕范本的标准太高,见“美”思齐,见“高”思进,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学书人别无选择。久而久之,看齐,就成为了学书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指南。
书法引领奔向艺术天地
康锦元擅长楷书、行书,书法作品收入《四川师生书法精品集》《祖国颂歌》《四川硬笔书法家风采》《祖国杂志增刊·硬坛蜀风》等典籍;作品、理论文章曾发表于《书法报·硬笔书法》《书法报·老年书画》等专业报刊。现为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
康俊,在父亲的高标准高要求下,高中时便在首都博物馆书法大赛上获奖,对书法的炙热由此升腾。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民建中央书画院四川分院副院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汉仪寒石体”创作人,出版字帖、书法专著数十本。
康杰,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山水画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员、四川住业画院副秘书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康氏第四代小孩子们也是喜欢写写练练,亲戚中也多书法爱好者。
翰墨精神正在晕染更多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