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翰墨斋》十六年始末记
来源:广元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2-03

   1980年秋,改革开放不久,沉寂很多年的传统书画业也开始复苏。当时广元县政协委员中的几个丹青老手,又重操翰墨,并热切地讨论起一件事——在广元创办一家书画装裱店。

      参与讨论的有:马凤歧,企业厂长,著名画家,长于水彩、油画,兼善国画山水花鸟;蔡达源,原广元师范学校副校长,毕业于南弘艺专,长于花鸟山水;王献辑,县人民医院院长,著名儿科专家,雅好国画山水。还有广元教育文化界元老级前辈张懋芬、雷世煦,正当盛年、专攻书法的县文管所干部侯正荣等也参与了热议。

      可谁来承办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薛文礼,认为他最适合。薛民国时期当过县参议员,小学校长,开过书店,因历史问题判刑劳改20多年,1976年释放,因无工作收入,比较窘迫。由他来干,既能发挥余热,又可改善生活。薛应承了,却有些为难,自己不善书画,只在劳改时学写过新魏碑(类似美术字),更不懂装裱。办书画店,或书或画,总得有个行家才能支撑门面。而不多的几个书画能人都在学校、机关、厂矿,不可能辞职来干个体。

      社会上还会有人吗?一次,他与老友李膺昌聊及此事,李当即为他推荐了早年的老邻居、几十年来最知心最要好的朋友重威。重威原名刘桂铭,自小练就一手好字,十几岁就被县政府雇去抄写公文,代书公函。1937年加入川军,首批北上抗日,为此特更名为刘国柱,字重威。在郑州、开封等地应请为店家写过牌匾、对联。1949年初所在部队起义,当年年底他退伍回到广元,在运输公司河西搬运站拉车20多年,其间,只为本单位书写过宣教专栏、大会标语等。他下班回城,幽居深院,故不为人知。几年前,为带小孙孙而提前退休。

      薛随即登门拜访,虽都是本城人,两人从未有过交集。他们相见恨晚,越说越投合,不料说到开店入伙,一时未能谈妥。

        刘说,几十年未能提笔练字,早废了手上功夫,何况眼下还得照看孙孙。薛说,务请考虑,我等着你!薛老认定已访到最佳人选。

        经过一番波折、苦等,重威来到北街薛老租住的那间带阁楼的门面房作进一步交谈。这房是用来开店的,屋内除了床椅等几件生活器具,最近又搬进了县文管所赠送的两个旧文物展示柜(可作货柜),县手工业局借来的一张黑漆刨花板和两条髙凳(可作书案、裱板),还有一块衬有木框的纤维板,表面漆白,上书“翰墨斋”3个黑漆大字,是书法家侯正荣所书。“翰墨斋”原是侯先生的书斋名,他提出以此作店名,大家都认为很好。

       此前薛老一直在忙,有关手续都已办妥,营业执照也已拿到,书画纸和毛笔等,也托人从成都购回一些。看来,开店所需,已筹办得差不多了。薛老说,就等你了!他俩商量好,立即动手打扫收拾,将货柜、货物安放停当,书案架好,执照挂墙,请人将店匾挂上门楣。

       第二天上午,重威早早到店,两人协手,将门板一张张卸下堆放好,店面全敞。经过大半年的筹划,1981年6月12日,广元第一家书画装裱店,静悄悄地开业了。

       过往行人看着“翰墨斋”3个大字,不知何意,店内只两个老人,一个在书案上写字,一个擦拭着柜台,他们要干什么?不一会,先后有几个老人打着招呼进店,还有人围上去问这问那。

         这时,一个50多岁的老者,在斜对门看了好一阵,第二天一早走进来,要求入伙。此人叫杨海明,卫子小学在职教师,请长假回城看病,时间长了耐不住清寂,经人介绍与薛面谈,想来,又怕有违政策(自己尚未退休),一直犹犹豫豫,见店已开张,才下了决心。

         薛刘先已商定,各出资200元合伙经营,薛住店经守、管账,刘进货、定价、书写服务。杨加入后,亦出200元,他不善书画,作会计、保管。

       可哪去找裱工呢?据悉,民国早期,广元的书画对联等都得远送成都装裱,极为不便。有鉴于此,城内泰兴荣商号的周明轩与保元堂药铺的彭孝承等,于1903年集资开办了一家装裱印刷社,店名“翰缘阁”。他们从成都请来一位善装裱的师傅刘全生,以技术入股,经营书画装裱,兼营木版、石版的印刷和装订业务。广元书画名家苏懋修当年曾开过书画店,作品多送成都装裱。翰墨阁开张,他的作品便留在本地装裱。刘干了10几年,于抗战胜利后回了成都。他虽装裱技艺高超,却未能将技艺留下,他的多名徒弟,大都只会石印和装订。

        一个多月后,县文管所从绵阳请来一位裱工,在皇泽寺装裱所内历年从全国征集的名家书画。裱工叫周惠清,50多岁,蓬溪上游乡人,13岁远赴重庆,在一家书画店作学徒多年,学会装裱绝活。后因战乱返乡务农,直到文革后期,才得以展示技艺,在蓬溪、绵阳等地渐有名气。前些时,在绵阳干了一个多月,刚刚结束,被侯正荣请来广元。

      于是,翰墨斋开始收接字画,送皇泽寺代裱。

      1981年9月12日,薛文礼突发脑溢血,他亲手创建的翰墨斋开张才3个月,便撒手而去,让大家痛惜不已。

        重威办完薛老的后事,接任负责人。皇泽寺的装裱活也已干完,周师傅正准备回蓬溪,重威恳邀请他入伙,他立马决定留在广元。年纪大了,不想再“有活到处跑,无活闲在家”。薛老逝后第三天,周师傅走进翰墨斋,以技术入股,住店,专事装裱。

       翰墨斋开业之初,资金少,货不足,虽有书写和锦旗制作,收入仍很有限。重威时已64岁(比杨、周均大10岁),身体尚健,他亲赴成都、夹江考察、采购,并先后与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的纸、笔、墨砚和装裱、锦旗材料厂家建立常年业务关系(当时多以信函联系),扩大进货渠道,尽量选采质优价廉的厂商。

        除大量书写字幅(单条、中堂、横批、对联等)以及牌匾、奖状、证书、请柬、锦旗外,翰墨斋还开始接收广告以及代收篆刻、铭牌、碑刻等业务。重威的楷书、行书、草书都很精到,最为实用,也最受顾客和众多书法爱好者喜爱,他对笔墨纸砚等也都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店内接客售卖,顾客直接询问他的最多。有时为卖一两张纸,一两支笔,他都会为顾客详加介绍。特别是帮助选笔,亲自试用,不厌其烦。凡书法爱好者求字,皆免费书赠(仅收纸费),并倾心交流,深得大家敬重,很多人都收藏有他的字幅。他还把忙不完的急活带回家,让我母亲、妹妹义务为锦旗剪字、贴字。我也曾义务为店上设计制作过广告。

       周师傅的装裱技艺精湛,除了一般的裱活,他还善于旧画揭裱翻新、古画修补复原。特别是古旧残画的修补,要运用揭、挖、补、配纸、补色等等绝技。他曾将古人画在四尺夹宣上的一幅墨梅,揭裱成两幅原作,只是墨色稍淡了些,不经意根本看不出来。他还为我的创作需要,将两张四尺半生浙江宣加工成熟宣。

      因裱得好,不少人自藏的珍品才放心地交翰墨斋装裱,店内曾先后裱过国内名家溥儒、魏传统、舒同、启功等人的作品。

      周师傅的裱活单独核算,仅适当抽成,极大调动了积极性,活多时,他几乎天天在店内干到深夜。

       店内每月盘点结算一次,所有货物、收支均列表登记,并复写多份。每月准时(有时提前)缴纳工商、税务的税费。业务一天天好起来,收入也渐多。年节之时,每人可分得一份奖金和礼品,每年可添制一件工作服,有一年还为每人新制了一件毛呢大衣。

       翰墨斋年年被评为先进单位,重威被评为先进个人并出席市首届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

      翰墨斋很快成为全市书画家和众多爱好者常去的场所,或购物,或装裱,或与重威、周师傅交流交谈。翰墨斋装裱上墙、上板的书画,每天都有人来观看,小店成了常年的书画展示场所。不少外地书画家也慕名而来,政府官员(如天水市长、陇南专员)、部队首长、企业领导也来光顾。

      曾来德(后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当年在兰州部队驻银川某部服役,几次回蓬溪探亲路过,都要到翰墨斋,既看望他的蓬溪老乡周师傅,又通过翰墨斋与广元书画同道交往,建立友情。他特意请自己的老师胡公石(于右任入室弟子,中国书协第一届理事,宁夏书画院院长)为翰墨斋题写店名,并给广元多位书家书赠作品。曾先生亦为翰墨斋及多位书家留下作品。

       天津广元籍画家向中林,除自己赠书画外,还特请著名画家孙其峰、孙克刚二老赠翰墨斋山水花鸟各一幅。

         省内外著名书家周浩然、吴善璋、罗子平、安居泊等也与重威有过交流并互赠作品,翰墨斋成为广元书画家与省内外书画家交流、联谊的一座桥梁。

        翰墨斋开业初期,有位老先生几乎天天来店,他不裱画,不买啥,一坐半天,与重威、周师傅、杨老师谈天说地,坚持了一年多,“闲”谈之时,不经意间,详观经营、细察装裱。其后便在小西街自开了一家书画装裱店,店名“心画斋”。此店得书法家吴越剑大力扶持。

        老先生姓杨,比重威大两三岁,不善书画,也不亲手装裱,他雇了两位年轻人,一一示范,教会了她们装裱和经营技艺。杨老精神矍铄,善于经营,干到90岁左右,去世前,把店产盘给了这两位店员,“心画斋”得以坚持到现在。

       继“心画斋”之后,相似的书画装裱店陆续出现了第三家、第四家……翰墨斋的范式,周师傅的技艺,广为传承,在广元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文化服务行业。

      1987年初,周师傅三儿子周劲松部队复员,初以探亲名义来店,先作其父的帮手,不久正式签约入店作学徒。半年后,1987年9月,周师傅提出因年老体衰拟回家养老,由周劲松接替裱工,并将他的2000元股金转至周劲松名下,自己暂留辅助。

      重威亦以年老为由辞去负责人(法人代表)一职,由周劲松接任,并当面移交账目、资产,正式签约盖印,于是,周成为翰墨斋第三任负责人。

       重威6年前接任时,店内资产不足千元,他交出时,已达15480多元(未计获赠的名家书画)。重威于1996年离店,他承担的书写服务,无人承继。

      一年后(1997年末)老城改造拆迁,翰墨斋歇业。

       翰墨斋创建之初,薛、刘、杨三老曾有约定,他们中只要有一人还在世,“翰墨斋”的名号不得由他人袭用。歇业后,周劲松在南街某小区独自接活,直到重威2002年9月辞世后(杨已先逝),才在上河街将“翰墨斋”店名再次启用。不过新斋已不同于老斋,前者为多人合伙的集体企业,后者为周氏独家经营。

       老翰墨斋是广元政协委员马凤歧、蔡达源、王献辑、张懋芬、雷世煦及侯正荣等共同倡议,并由薛文礼、刘重威、杨海明3位老人(周惠清老人其后加入)创办的广元第一家书画装裱店,前后经营16年半,为广元地方文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蓬溪周惠清师傅在翰墨斋需人之际,将精湛的装裱技艺带到广元,周劲松子承父业,其后长孙也在店学艺并在广元开店,祖孙三代为广元的书画装裱业均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