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君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2017年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同年10月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小康心愿
之前我曾通过媒体呼吁乡村振兴需要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轻人加入。现在,我还是希望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回归乡村,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庭铭
“这周末请大家加个班,尽快把园区规划的前期工作做好。另外,还有几户村民的动员工作,等我回来再做……”近日,当记者在成都见到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时,他正在通过电话交代村上的工作。原来,苍溪县准备在岫云村落地一个万亩农业园区,这几天李君和同事正在做村民的动员工作。“一方面要大家明白这个园区的好处,一方面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只有这样我们的农村才能发展起来。”李君说。
今年,是李君返乡的第12年。12年前,他为什么要放弃年薪18万的工作回到岫云村?12年里,李君又给乡亲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脱贫后,岫云村又将如何发展?
榜样故事
当村支书
只为修通出村水泥路
2008年,李君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选择——从成都回乡当兼职村主任助理。
“最开始,我只是想兼职干几年,让村上有条水泥路。”说起返乡的初衷,李君这样回答。岫云村地处秦巴山区,再加上受到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基础设施缺乏。“那些年每年春节返乡,我都只能把车停到附近山顶上,然后再步行2.8公里回家。”
2011年,看到水泥路依然没有着落,李君决定放弃成都的工作,回村竞选村支书,筹资修路。这一决定几乎遭到了一家人的反对。在父母看来,好不容易才供出一个大学生到成都读书工作,现在却要回来,那么多年岂不是都白费了?
不仅是家人不理解,返乡的李君还面临着乡亲们的质疑。担任村支书时,李君才25岁,是苍溪县最年轻的村支书。“年轻再加上又没有什么成绩,自然会受到乡亲的轻视。”李君上任时定下目标——“化缘”也要把出村水泥路修起来。但只是修2.8公里的路就需要100多万元。当时,村上只有国家补助的20多万元,还有80多万元的缺口。
要想赢得乡亲们的信任,把路修好成为李君唯一的选择。李君拿着介绍信去筹集资金。在火车上站20多个小时、睡小旅馆、现场拦截企业负责人……半年时间里,李君先后到成都市彭州市宝山村等地筹资。
功夫不负有心人。修路的钱筹齐了:宝山村、中国大唐集团等单位支持85万元;国家配套20多万元,再加上乡亲们的投工投劳,2012年年初,岫云村出村水泥路修通了。李君还记得,通车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很多乡亲都哭了。”
卖农产品
打通供需对接渠道
路通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乡亲们富起来,成为李君头疼的问题。
岫云村地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村集体曾尝试发展了几次产业都无疾而终,以至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只要是村上提倡发展的产业,最后都会失败。
要过上好日子,必须发展产业。但是具体发展什么?李君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一次,他偶然发现城里居民需要村里的生态食材,而村里的生态食材却没有合适的渠道走出来。
“如果能将双方的利益结合起来,说不定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李君决定,从自己熟悉的成都做起。
但如何让成都市民知道300多公里外的岫云村有他们需要的生态食材?李君决定从路边发传单做起。2014年,李君和村干部开始在成都街头发传单卖生态食材。“这期间,我们经常被认为是骗子。”李君回忆,当时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是不少成都市民不相信传单上的食材是真的。另一方面,村民不相信自己的食材能够卖出去。“除了发传单,我们还打电话、发短信,凡是能够想到的办法都用了。”
不久后,一位贫困户家的肥猪以一头4999元的价格被李君卖给了一位成都市民。“当时一头生猪的市场价才1000多元。”李君告诉记者,此后,相信他的人越来越多。
渠道建好后,岫云村三组的村民谭伟德成了受益人之一。“以前,我们村菜籽油只卖15元一公斤,现在可以卖到20元。”谭伟德说,多亏了李君,他们的土特产才能以好价钱卖出大山。
2014年,李君通过网络邀请了60多家企业来到岫云村开展以购代捐活动。2017年,以岫云村为品牌的汤锅店开业。在李君的带动下,2019年,岫云村人均收入达2.8万元。岫云村以及周边54个村2000多农户农产品年销售额达1800多万元。
“现在,我们村正在和县上规划一个万亩农业园区,未来还将引进龙头企业一起打造农业公园。”李君告诉记者,按照规划,第一步是在现有农产品进城的基础上,将农业园区中生产的产品交由龙头企业集中销售。第二步,打造好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成农业公园,让城里人下乡。“拉长增收链条,让乡亲们过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