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图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的旺苍县五红村新貌 记者 唐彪 摄
|
记者盛伍
《诗经》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句话承载着中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追求与向往。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脱贫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广元属川陕革命老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7个县区均为贫困县,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34.5万人,贫困发生率14.6%。
精准扶贫以来,广元坚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决战决胜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
补短板强弱项,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乡镇、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和通客车;贫困户生活用电质量全部达标,行政村全部通动力电;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城镇4G网络覆盖100%;“美丽广元、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57.22%,常年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95%以上。
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取得决定性进展。截至2019年底,7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7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4.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06%。
全面小康梦想即将照进现实,广元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实施危旧房改造,改善了利州区方家山贫困村的居住环境。
|
|
享受到好政策后,昭化区牛头村的脱贫群众贴“感恩对联”表达感恩之情。
|
|
旺苍县长石村村干部与村民一起搬运耳棒,发展木耳产业。
|
|
通过改厨改厕改水,苍溪县东台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加方便。
(本版图片均由 记者唐彪摄)
|
阔步走向全面小康
小康社会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从“一无所有”的贫困户摇身变为“农场主”,谢春军知福、惜福,更知恩、感恩,他告诉记者,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感党恩,是党的好政策让他脱了贫、致了富,他将和其他贫困群众一道,撸起袖子加油干,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好。
“圈里的这几十头猪可是我家的‘金疙瘩’,党和国家的扶贫好政策不仅让我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走上了产业发家致富的道路。”在朝天区朝天镇双坪村二组的金莲家庭农场内,贫困户谢春军和妻子杨金莲正将一桶桶饲料倒进食槽里,看着欢快进食的猪仔,夫妻俩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现年44岁的谢春军,憨厚朴实、稳重可靠,就像他家屋后的大山。以前,谢春军全家6口人仅靠着几亩薄地为生,家中父母年迈多病,两个儿女都还在读书,谢春军和妻子一年四季在黄土地里刨弄,也仅仅够家人糊口。为增加收入,谢春军和妻子还抢着农闲时到处打短工,却依然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2014年,谢春军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60多岁的父亲食道癌手术花费了5万多元,谢春军自己仅支付了9%。“政策真的好!除享受了医疗扶贫相关政策,我们家还享受了危房加固、教育扶贫等政策,大女儿在德阳安装技师学院接受了三年免费职业教育,去年顺利毕业,目前在成都工作,已成为了家庭经济的顶梁柱。”
“‘穷帽子’要摘彻底,光靠政策支持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得自力更生。”2016年,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谢春军申请到5万元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并在技术员手把手的指导下,种下了重楼、白芨等5亩中药材。2017年,谢春军又和妻子养殖了500余只跑山鸡,当年年收入超过4万元,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今年1月,受疫情影响,谢春军不能外出务工,经过反复思量和家人商议,谢春军决心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在各方的帮助下,谢春军筹备资金7万多元,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标准圈舍,并从邻近的养殖户处买进了13头仔猪和3头能繁母猪,走上了养猪致富路。
向邻近的养猪场和其他养殖户“取经”,收看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自学养殖技术,参加当地的养殖技术培训班……谢春军是个爱钻研爱学习的人,发展生猪养殖后,他在村里农技员一对一的指导之余,还抽空在手机上学习新技术、关注猪市行情等,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养猪方面的“能手”。
“只要能够发家致富,把日子过得更好,再苦再累我们都不怕!”清扫猪棚、消毒防疫、拌食饲料,谢春军夫妻俩起早贪黑,精心照料着圈舍里的“致富猪”。今年6月,谢春军夫妻养殖的13头生猪出栏,纯收入近6万元。
初尝养猪的“甜头”,谢春军高兴之余,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生猪出栏后,夫妻俩一合计,将养猪场扩建到400余平方米,又陆续购进了7头能繁母猪和部分养猪设备,家庭农场发展得有声有色。“猪舍现在存栏10头能繁母猪,20头育肥猪,预计下半年收入将超过12万元。”
一个贫困村的美丽蜕变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今的罗圈岩村,越来越多的人回到了这片土地,从前的“争相跳农门”变成了“我要回农村”。罗圈岩村已彻底褪去了贫穷的标签,从昔日的“与世隔绝”蜕变成了今朝的“世外桃源”。
走进罗圈岩村集中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独立别致的小洋楼,家门口微田园里的小葱、韭菜增添了农家情趣。
来到搬迁户张文芳家,各类电器、家具一应俱全。张文芳脸上洋溢着美滋滋的笑容,生活大变样的幸福已经溢出来了。
在过去,村民行路难,雨时泥泞晴时灰;村民吃水难,肩挑扁担来回摇。现如今,“玉带”盘山环绕、“洋楼”错落有致、民宿古朴典雅、荷塘风景如画、老少喜笑颜开。
罗圈岩村是朝天区一个典型的高山贫困村。全村69户230人,其中贫困户有42户139人,贫困发生率达61%。该村山多地少,农户居住分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较难,贫困程度深。2017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全村有40户126人住上了新房子、挪出穷窝窝,走上了致富路。2018年,罗圈岩村彻底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蜕变成了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窝”。
要脱贫,先修路。三年多来,罗圈岩村硬化了公路21公里;实现了全村安全饮水入户;修建了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安装了健身器材;完善了村文化室、卫生室建设;全村实现宽带、有线电视网络全覆盖;农村教育、医疗保障全覆盖。群众出行难、用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走上好路子,过上好日子。
“我今年养育了肥猪20多头,快要出栏了,估计能卖6万多元。我身体不好,女儿在外务工,我们老两口就在家种菜、养猪,收入多了,日子也舒心了。”罗圈岩村一组贫困户张文贵正在养猪场忙碌着。张文贵一直都对养殖抱有热情,奈何搬迁之前路不通,曾经有一次在背猪下山卖时,一不小心摔了,张文贵更不敢养猪了。
搬进安置点后,张文贵便卖了2头小猪仔,增收了1600元。尝到了甜头的张文贵便扩大了养殖规模,现已成为了安置点的养殖大户。由于张文贵养猪有自己独到的经验与技术,肉质特别好,远近知晓的人早早便上门购买,根本不愁销路。张文贵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给了我敢想敢干能干的信心。”
严福堂是罗圈岩村三组村民,看着近几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他结束了在外奔波的日子,回到了家乡,借着“岭上荷塘”的东风,开起了农家乐,游客络绎不绝,严大哥一家笑容满面。
罗圈岩村秉承“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发展理念,按照农旅融合、种养结合的发展思路,扎实做好后续产业和就业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种植高山露地绿色蔬菜300亩、观赏荷花100亩、大樱桃等小水果100亩;修建黄羊、土鸡养殖小区2个,年出栏黄羊3000头、土鸡20000羽;发展集体猪场,建设贫困户生猪集中养殖点,年出栏500余头;开办农家乐7家,其中贫困户3家;解决搬迁农户就近务工60余人,其中贫困户40余人。罗圈岩村人均收入已从2014年的1600元增加到了12900元。
一个贫困地区的小康“追赶”
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19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41.85亿元,是2013年1.8倍,年均增长8.6%,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近四年连跨四个百亿台阶、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上升1位。
脱贫攻坚不仅带来了收入的增加,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广元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行“文明新风积分管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和村规民约作用,大力培育农村文明新风,评选“百佳示范脱贫户”1440户。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并重,激发群众自力更生意识、感恩奋进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行路之难,在于末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群众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也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质量。
办好每所乡村学校,不让一所学校和教学点因弱消失;关爱好每名困难学生,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落实好每项资助政策,不让一户家庭因学致贫。改造农村薄弱学校401所,办好295所农村小规模学校,22.7万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含30486名建档立卡学生)零辍学失学,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卫生服务帮扶、卫生人才培植、分级诊疗、生育关怀”七大健康扶贫行动,开展大病集中救治6.78万人次、重病兜底保障2.25万人次、慢病签约管理10.06万人次、其他疾病救助23.94万人次,报销医疗救助资金17.49亿元,创建“四好五有”健康家庭19.54万个、“六好”健康村1042个,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全面保障。
实施差异化补助、重点帮扶、分类改造等安居扶贫措施,注重传统村落布局、传统民居风格、传统工艺材料、传统人文元素“四保留”,一体推进改水、改电、改厨、改厕、改圈、改室和建微田园、建入户路、建沼气池、建阴阳沟、建垃圾屋、建院坝,改造危房9.64万户(其中贫困户4.2万户),实现既住上安全房子,又记得住乡愁乡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着力补齐短板和弱项。广元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贫困地区一次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借势而为、乘势而上,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基础条件全面改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7618公里,所有乡镇、建制村均已通硬化路,通组公路硬化率达81.6%,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全面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新建改造配电变压器3489台、10千伏线路1883.43公里、低压线路10326.17公里,贫困户生活用电质量全面达标。739个贫困村全部达到信息通信建设扶贫标准,行政村光纤网络通达率100%。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村庄清洁、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废弃物资源转化和村容村貌“四治两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绿化、美化、彩化、香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22%,常年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9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