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匠心丨唐骏:择一事终,一双巧手承载国家记忆
来源:局宜居乡村科 发布时间:2020-05-20

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传承专栏:

致匠心丨唐骏:择一事终,一双巧手承载国家记忆

世界很嘈杂,而匠人心,需要安定。

唐骏:白花石刻第五代传承人,1973年生于四川广元。从16岁开始,师从白花石刻第四代传人刘玉琼,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已有28载。

2008年,四川广元白花石刻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唐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3年,荣获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201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被四川省总工会授予“四川工匠”荣誉称号。

此次笔者有幸来到广元白花石刻传习所,见到白花石刻第五代传承人——唐骏。而初到传习所,不复想象中的富丽堂皇,只有一隅小院、一个展厅、一席坐台,而著称中外的四大名刻之一——白花石刻,就诞生在这里。

《辞海》记载:四川广元地区出产的富有特色,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显现出白色,灰白色,淡绿色的石层,当地艺人用以雕刻各种形式的文房用品,水盂,糖缸等实用工艺品,称为白花石刻。

匠人

不走捷径

这个时代,有人计较着现在,也有人探索着过去。追溯历史,白花石刻拥有上千年历史,早在隋、唐时期,广元石刻就由凿崖造像逐步演变为雕石为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广元民间艺人利用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因材设计,雕刻出色彩分明的石屏、砚台、笔筒、花钵、笔架等艺术作品。

据可考察的历史记载,白花石刻传习至今共有五代传人,而唐骏先生所肩负的便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遗产与匠人技艺。

说起过往,唐骏先生回忆道:“最初接触白花石刻时,对于白花石刻并非想象中那般热爱,只是单纯被家族选为手艺的传承者,跟着姨母(白花石刻第四代传人刘玉琼)研习雕刻技艺。”

但随着时间的沉淀,白花石刻逐渐填满了他的生活、工作,甚至融入他的骨血。“白花石刻是我们国家的,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这门手艺,不能在我这里断掉。”唐骏如是说。

白花石刻的制作难度可谓是四大名刻中最大的,需要耗时数月历经无数精雕细琢,才能出产一件满意的作品。白花石只存在于广元深山峭壁,获取难度本就很大,加之每块石头的纹路结构完全无规律可言,雕刻前匠人需要先在脑中构建作品框架,想象出整个作品的构图,在雕刻过程中还需根据石头纹理随时对结构进行调整,创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唐骏先生仍然坚守在自己的一方桌台,亲自把关,力求每一道制作工序都尽善尽美,正如他所说,“每一道制作工序,丝毫不能偷工减料,前人吃过的亏就是给我们的教训。做匠人,除了脚踏实地,耐心耐性,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匠心

传承创物

匠人之大者,莫过于以心守护;匠心之大者,莫过于敬畏传统。但敬畏传统不代表墨守成规。他说:“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传承要结合创新才能赋予作品更长久的生命力。”

唐骏先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非遗传人的培训基地学习,在自身精湛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既立足于传统,又推陈出新,其技艺之精,雕工之细,令人叹为观止。

《剑门雪霁》、《蜀道春早》、《蜀道悠悠樵歌声》等作品,与蜀道文化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不仅传承了古老的中华雕刻艺术精髓,还为白花石刻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让千年顽石唱出了新的生命赞歌。

在国家的保护与支持下,白花石刻的创新与传承都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他欣喜的说道:“2008年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温家宝总理就提出抢救性保护震区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工作任务,对于70岁以上震后余生的传承人留下影像资料,对于在震后面临失传的非遗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国家的重视让白花石刻走进了大众视野,成为一种国家礼遇,让世界看到中国工匠的匠心独运。”

责任,承匠心

方寸之间铸就国家记忆

匠心是一种时代的精神,是精耕细作的行业深入,是不止于前的自我超越,是恪尽职守的生命温度。

一方简易的工作台,背后是三十余载的汗水和非凡匠心。

一双伤痕满满的手,在顽石方寸之间记忆华夏万般古今。

一项技艺 一种责任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精益求精 臻于至善

持守专注 方成匠心

匠心比心

守护工匠精神

致敬匠人匠心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