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大山,已被风霜点染得五彩缤纷,农家屋顶上飘出的缕缕青烟,在山间随意地铺排开去。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东溪河镇中坝村四组的地湾头,一排排整齐的香菇大棚格外显眼;建卡贫困户王洪明家的院坝里,十来名村民忙得不亦乐乎……
“一个‘病汉’,能搞成现在这个样,不简单!有志气!”“我们都是来帮忙的,王洪明这个人值得帮。”看见有人来走访,正在忙碌的村民边忙着手中的活儿,边介绍起了王洪明。
王洪明,男,现年53岁,东溪河镇中坝村四组村民,一个瘦削的川北汉子;妻子张玉莲,患慢性胃炎多年。
2013年以前,由于妻子体弱多病,全家的生活重担几乎都压在王洪明的肩上。由于没啥技术,他外出务工也只能在建筑工地干些最苦最累的活,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尽管起早贪黑很辛苦,但王洪明相信,只要通过自己这双勤劳的手,定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生活并未像王洪明规划的那样发展。2013年,在外务工的王洪明不时感到手脚麻木,有时还会出现阵阵钻心的刺痛。工友们都劝他去医院好好检查,但心疼钱的王洪明硬扛了下来。直到有一次,王洪明正在工地干活,手脚突然不能动弹,险些从脚手架上掉下来。王洪明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他,患上的是手脚神经炎,严重时会导致瘫痪并危及生命,需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王洪明不得不离开工地,回到家里服药治疗。家庭的经济支柱倒了,不但没了收入来源,还要支付夫妻二人的医药费用,这让本就拮据的家庭更加艰难。
2014年9月,二女儿被广元市利州中专录取,几千元的学费却让王洪明这个坚强的汉子愁容满面。无奈之下,他东拼西借才筹齐了女儿的学费,解了燃眉之急。
当年,因劳动力缺乏,家庭经济负担重,王洪明一家经过群众大会民主评议,被识别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
就靠国家扶持政策过日子?王洪明知道国家的扶贫政策非常有力度,但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王洪明的心里只认一个理:靠自己的双手打拼过上的好日子,才会让左邻右舍瞧得起,才是真正的好日子,心里才会更踏实。
“既然要干,就要干出个名堂”。为了降低风险,王洪明计划从栽培1万袋香菇开始干起,但材料、机器设备等一次性投入就得5万元,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显然是一笔巨款。王洪明在亲戚家借到了5万元启动资金,经过精打细算,比计划多种植了2千袋。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和敢闯敢干的人!在精心的准备和管护下,王洪明当年就将投入的5万元本钱赚了回来。初尝甜头的王洪明再一次看到了摆脱穷困的希望。2015年,王洪明把规模扩大到15000袋。王洪明心想,等再收获一季,就可以还清弟弟的借款,下一年的本金也不用再借了。
然而,成功的路上似乎注定了不会一帆风顺。这一年,王洪明因买到了劣质香菇材料,一下赔了2万元。尽管挫折不小,但对于已经看到了希望,找到了门路的王洪明来说,这点挫折不算什么。由于发现的早,王洪明赓即补买了品质可靠的香菇材料,总算在年终的时候把损失给弥补了回来,且略有盈余。
“王洪明是个热心的人,自己赚钱的经验也从不藏着掖着。”中坝村三组的王大国感慨地说。王大国看到他的路子越走越稳,就把跟着种香菇的想法告诉了王洪明,王洪明一口答应,并从建大棚、购买菌种、采摘、直到烘干等全部流程,都给予了王大国悉心指导。而提起自己帮助王大国的事,王洪明浅浅的笑着说:“人要懂得感恩,自己困难的时候,人家帮过我。当我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下人家。”正是王洪明这样的为人,每个乡亲都看在眼里。每到忙的时节,左邻右舍都会故意到他家来串门,顺便帮着干一把农活。
“我能有今天,首先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再就是要感谢乡亲们的帮助。以后,我打算逐步建成一个食用菌种植基地,力争带动更多的乡亲,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