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万全准备
主题: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万全准备
嘉宾: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斌,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久顺,四川省大数据中心应用推进处处长管庆旭
时间:2021-08-27
简介
就“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万全准备”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文字实录

徐斌说,四川是这轮疫情中全国第一个恢复为全域低风险的省份。我省本轮疫情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是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并查堵漏洞、坚持用好人民战争法宝的结果。

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三快三准”“二实一早”。“三快”即应急响应快。7日23日18时绵阳市报告1例省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省委、省政府赓即激活疫情防控应急指挥体系,30分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1小时内派出省流调溯源专班紧急驰援绵阳。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赴成都指挥部、交通站点场所、医疗机构和文旅场所进行现场检查调度,坐镇指挥,抢抓疫情应对关键期。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加强统筹协调,每日召开疫情防控调度会议,确保各项扑疫措施快速落地、问题有效解决、处置规范有序。

联防联控快。各工作组及时制定或调整针对性措施,强化分工协作、联防联控。公安、工信、公卫“三公”协同,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最短时间实现密接、次密接精准管理。省疫情防控组、医疗救治组按照“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策略,每日早上召开专家研判会,查找问题;每日下午会商调度,部署工作;每晚总结梳理,调整防控策略。省直各部门快速反应、迅速行动,争分夺秒参与流调溯源、人员排查、风险区划定、核酸检测、隔离管控、患者救治等相关工作。

现场处置快。此次疫情发生后,成都等四市均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公安、卫生等部门采取连夜疫点封控、核酸检测、人员排查等措施,当晚实现管控人员应找尽找、应管尽管。均在12小时内精准划定相应中风险区,并立即组织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现风险人员应查尽查、应检尽检。风险区划定后,及时落实“封闭区、封控区、风险区周边区域、其他区域”四圈层分类管控措施,实现圈层管理、精准防控。

“三准”即流调溯源准。成立省、市、县三级流调专班和前线流调小组,发挥专班合成作战优势,及时梳理出首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活动轨迹。强化大数据应用,精准确定流调对象,快速补全人员居住地址及联系电话等要素信息,24小时内基本完成密切接触者排查和管理。充分利用实验室技术手段,48小时内完成首例病例基因测序,迅速判定感染毒株来源。

风险管控准。疫情发生后,及时开展病例活动轨迹调查,根据病例活动轨迹划定风险人群。根据疫情形势,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实行封闭区、封控区、风险区周边区域、其他区域4圈层管理。

疫情研判准。自去年郫都区发生疫情以来,我省坚持每日收集国内外疫情信息,研判外地疫情形势和对我省输入风险,适时动态调整防控政策。本轮国内疫情刚开始,我省迅速加强了潜在风险的研判力度,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对来自具有潜在较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实行提前提级排查管控。在综合分析流调情况、传播链条、活动轨迹等基础上,实施精准精细的防控措施。

“二实一早”是医疗救治实。坚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原则,严格落实“四集中一远程”救治策略,及时将所有确诊病例集中到市级定点医院进行救治,实行“一人一案、一重症一团队”精准治疗,积极实施抗病毒等治疗措施,全覆盖实施中医药治疗,严防轻症转重症。坚持会诊指导,充实优化省级医疗救治专家队伍,组织省、市级医疗救治专家采取在线、现场等形式对所有确诊病例进行全覆盖会诊指导。认真落实病情日评估和24小时病情变化报告制度,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坚持分类救治,针对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特点,创新实施医疗救治“三分开”,即德尔塔病毒感染者与非德尔塔病毒感染者分开、境外输入病例与本土病例分开、确诊病例与无症状感染者分开。坚持闭环管理,针对所有出院患者,严格落实集中隔离、居家医学观察、复诊复检、随访管理等全闭环管理,杜绝二次感染。

督导检查实。构建“四位一体”督导机制,将疫情防控纳入省委机动巡视重要内容,省应急指挥部适时组织省级相关部门开展专项督查强化工作落实;省政府督查室牵头开展综合和专项督查推动措施落细;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厅级领导带队的指导组,采取分片包干、蹲点督导方式强化疫情防控专业指导。落实“五有”全闭环督导模式,督导工作坚持“有方案、有督导、有反馈、有整改、有回头看”,确保发现真实问题,找准薄弱环节,督促问题整改到位。围绕“三重”开展督导,围绕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开展督导,提升督导质效。强化督导责任追究,严肃查办督导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7月我省疫情发生以来,全省累计督促指导疫情防控点位1万余户次,查处违法案件355件,关停整顿存在突出问题医疗机构111家。

宣传引导早。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省卫健委坚持每日早晨8点时左右发布全省疫情,绵阳、成都、泸州、宜宾均按要求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健康科普宣传早,组织专家针对“德尔塔”变异病毒特点,宣传防控知识,增强群众防控意识。回应群众关切早。针对网民反映的黄码人员就诊难问题,立即研究出台相应政策,确保黄码人员及时便捷开展核酸检测和看病就医。

徐斌说,当前全省已经全部是低风险区,但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8月23日,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从保持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强化多点监测预警、严防境内外疫情输入、加强重点场所防控、严格重点行业从业人员管理、落实各类大型活动防控措施、严守院感防控底线、织牢农村地区疫情防线等15个方面,对下一步做好疫情防控精准化工作作了明确规定。

四川天府健康通使用人数达1亿

在本轮疫情防控中,“四川天府健康通”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管庆旭说,“四川天府健康通”服务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目的是为了做到“两早两精准”,就是早一点发现疫情线索、早一点进行预警提示,做到人员的精准排查管理、做到疫情的精准防控处置。在落实防控政策的前提下,保障群众安全有序出行。

现在“四川天府健康通”有1亿多人在使用,每天亮码扫码数千万次,半年多来,保障了春节、春运、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汇演等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大规模的人员安全有序流动。

管庆旭说,本次疫情发生后,我们及时调整实施健康码规则。针对德尔塔变异病毒特点,第一时间配合省卫健委紧急制定实施“四川天府健康通”健康码规则(第七版),随后在8月11日,又进一步更新为第八版。规则的调整是为适应疫情形势的新变化、保障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及时赋码变码。按照全国疫情形势,我们及时将全国中高风险区、潜在风险区纳入健康码管理,依规则对来自这些地区的人员赋码。7月下旬,成都划定相关中风险地区后,我们第一时间会同卫健、地理测绘等部门和三大通信运营商,联动同乘、同场所等时空伴随信息,快速分析,锁定风险人员,及时对他们赋码;当风险区宣布取消的当日,大家也发现自己的健康码由红变成了绿。我们观测到那天有很多人在网上很开心的秀出了自己的绿码。

及时支撑流调溯源和风险人员排查。“四川天府健康通”实时汇聚卫健、通信管理、民航、铁路、客运等多渠道数据,动态掌握全国中高风险地区入(返)川人员情况,并结合场所码等数据,在应急处置时这些数据第一时间发往相关部门和地区,流调溯源和排查有了数据支撑,效率和精准度大大提高。

及时提供大规模核酸检测支撑。“四川天府健康通”平台和全省核酸检测系统是高效联动的,实现了核酸检测登记、采样、检测、检测结果查询、变码全流程自动化闭环管理。出示健康码,登记采样时间就是几十秒;检测结果一出来,如果是阴性的话,黄码就自动转为了绿码。本次绵阳大规模检测70多万人次,就是“四川天府健康通”和核酸系统联动支撑的体现。

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群众反映扫码时略有不变,我们及时在首页的显著位置增加“扫场所码”按钮,小小的变化都是为了更好服务群众。疫情期间,我们还增加咨询申诉客服人员,及时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我们有个统计数据,“四川天府健康通”自上线以来,已累计受理群众咨询申诉730万件。

接种疫苗后应该继续佩戴口罩

针对有网友提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到底效果如何?接种后还要不要戴口罩?

周久顺说,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从而有效降低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从而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尽快恢复社会经济、居民生活正常运转。但在人群免疫屏障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即使部分人群接种了新冠疫苗,大家的防控意识和防控措施也不能放松。这是因为我们的疫苗,一方面,疫苗免疫成功率不是100%,在流行期间还会有较少部分已接种的人被感染;另外一方面,在没有形成免疫屏障的情况下,新冠病毒依然容易传播并出现变异。

周久顺说,国外的情况大家也看得见,打了疫苗如果不采取措施一样会引起感染和传染。因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还是应该继续佩戴口罩,特别是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的场所等,一定要戴好口罩;其他防护措施如手卫生、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也需要继续保持。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日常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一是正确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二是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三是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四是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五是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六是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记者?石小宏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